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报告应该怎么写?

“调查”顾名思义指的是作者以调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需求,针对某项具体课题,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第一线,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有目的地探索和研究某个领域有价值的话题并最终写出有价值的文字报告。调查报告的意义在于得出有价值供分析的文字内容,因此,“调查报告”的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工作过程要真实可信,并认真记录汇总。我站曾和大家分享过昆明“海源寺”大集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再参考一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妙高文案提供专业原创写作服务,为客户朋友量身定制各类文章,以笔为犁,耕耘心灵,助您收获精彩人生。

 
 
范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X县作为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坚持把促进创业就业、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方向,立足县情,为在外务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微工厂”,走出了一条以返乡创业带动就地就业、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新路子。
  一、“一个难题”引发创新实践
  X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多达30万人。有一部分经济能人想返乡创业,但囿于用地、资金等问题找不到适合的平台。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等半劳力、弱劳力群体约有1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约1.8万人,这些人员想就业但找不到适合的岗位。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以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为载体,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支持和鼓励在外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等人员返乡创办“微工厂”。这些“微工厂”兼有扶贫的功能,又被称之为“扶贫微工厂”。
  通过组建县级家庭手工业协会,为有意创建“微工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项目推荐、政策咨询等服务,并对“微工厂”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补助。选择基础较好的沙口集乡先行试点,鼓励乡、村党员干部利用招商引资信息库,积极与X县籍在外从事箱包、服装加工、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的人士联系对接,邀其返乡办厂。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该县沙口集乡就新建改建“微工厂”3000多平方米,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20人,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二、“两项补助”激发创业活力
  为推动“微工厂”规范建设与发展,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X县制定了《X县“扶贫微工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资金来源、土地使用、奖补办法、建设模式等有关事项。
  “扶贫微工厂”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发展模式,奖补资金主要来源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并实行对村、对企“双补助”。一是对村集体投资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的,实行全额补助。分三年补贴到位,建成验收后第一年补贴80%,剩余20%分两个年度进行拨付,所形成资产及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二是对入驻企业,原则上要求企业优先安排贫困人员,一般不少于10人,并占用工总数的30%以上。每吸纳一个贫困人员就业每年补助500元,连补三年;贫困人员使用的加工设备还可享受最多100%补助,并按“带资入股”进行分红。政策一经推出,全县迅速掀起“微工厂”创办热潮,短短四个多月就建成160余家。
  
        三、“三种模式”适配不同村情
  X县在“扶贫微工厂”创建上,紧紧把握“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三项原则,因村制宜,灵活创建,探索推行了三种创建模式。
  一是“从无到有”的新建模式。针对一些没有集体资产、无条件为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厂房的村,经村申报、乡审核、县批准,可在村集体土地或租用闲置宅基上新建“扶贫微工厂”,并享受“先建后补”的扶持政策。如沙口集乡刘屯村,根据发展需要,利用村内废弃坑塘,建成两座二层“扶贫微工厂”,总面积1600平方米,引进2家服装加工和1家箱包加工企业,吸纳100余人就业,其中安排贫困人口就业40余人。
  二是“盘活资产”改建模式。鼓励乡镇或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按需求进行改建,并统一悬挂“扶贫微工厂”标识,同样享受“先建后补”扶持政策,实现变废为宝。如牙里镇楼东村将废弃多年的学校改造成“扶贫微工厂”,面积达2000平米,全部租给在雄安新区从事毛绒玩具生产经营的村民赵雪方,不仅村集体每年有了3万元租金收入,也带动贫困人口30余人就业。
  三是“借用现房”的租赁模式。对租用民房或其他厂房的加工点,凡是带动贫困人口10人以上就业的,经验收达标后,挂牌转化为“扶贫微工厂”,实行统一管理,享受支持政策。如大马村乡二马村、西八里等村,有的村民长期代理加工箱包业务,但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场地亟需扩建。乡村干部结合该乡外出务工人员多、闲置住宅多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符合条件的房产所有者进行协商,征得同意并经县乡联合验收后,适当改造,挂牌转化为“扶贫微工厂”。现已转化形成了2个“扶贫微工厂”,拥有生产设备60余台,每日出货量达3000余件,吸纳5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
  
        四、“四方受益”实现共赢
  通过发展“微工厂”,建立了“微工厂+村集体+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贫困户、“微工厂”、村集体及特色产业发展“四方受益”的局面。
  一是贫困户实现了就地就业、多形式增收。“微工厂”属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活计也不重,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妇女等“半劳力”群体。厂址大都位于村内或村周边,在不影响照顾家庭、种地创收等情况下,为她们提供了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的机会。此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还可“带资入股”,每人每年又可获得保底分红,实现“入股得股金、种地收‘地金’、打工挣薪金”新“三金”增收。沙口集乡北辛庄村贫困户籍俊红,在本村一家“扶贫微工厂”从事灯饰加工,作为一般熟练工,在不影响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前提下,每天可挣80元工资,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该县曾就“投入产出收益率”算过一笔账:拿400平米的微工厂来说,新建或改建成本每平米在800元左右,政府投入大约30多万元。而在收益上,微工厂一般带动贫困人口10人以上,每个人的月工资平均按1500元计算,一年收入1.8万,10个人就是18万,两年就是36万,政府30万元的投入两年就换来了贫困户36万元的收入,并且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二是“微工厂”实现了低风险生产、多渠道增效。由于“微工厂”多为在外创业务工等人员返乡创办,且大多是订单式生产,故而其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及产后销售等风险环节几乎全由提供来料的大企业承担,加上他们大都在生产、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所以“微工厂”生产经营几乎“零风险”。同时,由于“扶贫微工厂”由村建设,设备、用工均享有补贴,加之农村廉价劳动力较多等因素,破解了小微企业发展在用地、用工、资金等方面的诸多难题,创业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比如,沙口集乡刘屯村韩海超,长期在保定市白沟一家箱包厂打工,在“扶贫微工厂”政策感召下,主动带着技术和订单返乡创业,租用村内现有厂房发展箱包制作,个人月收入由原来在外务工时的3000-4000元,变为现在10000余元,实现了由“打工仔”到“当老板”的转身。再比如,X县院堡镇院西村张红林,依托其弟与威海幸星电子有限公司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开办了洪涛电子厂,固定用工80余人,专门生产LG电器连接线,日生产能力2000条。他算了一笔账:本地用工80人,带动贫困人口28人,按熟练工计件,月工资每人2000元,如果相同规模在威海办厂,人均月工资在4500元以上,用工成本高一倍还多,仅此一项,每月就节约开支20万元。再加上贫困用工补助每人每年500元,28人又可拿到补助1.4万元,扣除租金,还有结余。于是,开始谋划扩大生产规模。
  三是村集体实现了持续壮大、多方面增益。新建“扶贫微工厂”由村集体负责建设,建成后由县扶贫资金全额补助,所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此外,可收取一定数额的租金,按最低建设面积400平方米的标准,村集体每年可收租金万元以上。村集体有了钱,就有了为群众搞服务、帮脱贫的“资本”,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随之提升。据统计,X县通过建设“扶贫微工厂”,让30多个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突破”,收益多的村每年在4万元以上。
  四是特色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多路径增强。“扶贫微工厂”的建设与发展,也对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构建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扶贫微工厂”发展较早的沙口集乡,乡村党员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先后引进箱包、灯饰、服装、毛绒玩具、电子元件等加工项目31个,打造家庭手工业专业村7个,初步形成了“大屯、刘屯、集东服装加工,岗上箱包加工,北辛庄灯饰加工,河沟、郑二庄毛绒玩具加工”的发展格局。其他乡镇的扶贫产业也竞相发展,全县发展构树种植、食用菌种植、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生猪养殖等种植业、养殖业、家庭手工业专业村、特色村110个,建设扶贫产业园区23个,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