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榜样:党性教育基地业务创新发展纪实
范文:
在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教学培训业务负责人朱虹,正带领基地教员们编排红色主题舞台情景剧《识字班》。近两年来,河东党性教育基地巧妙地将更多的艺术形式融入传统展馆教学,增加了快板教学、马扎小结、红歌鉴赏、陶笛体验、情景剧展演等环节,吸引大量学员游客的驻足,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2021年接待的班次和学员数量居全市基地首位。
2014年,朱虹来到河东基地工作,说来在党性教育基地这个行业也称得上是个“老人”了,可她常说,要学的太多,“常学常新”这个词最适合红色宣讲员了。在面临红色教育形式单一和队伍薄弱的问题时,她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困境中找出路、在困难中找办法,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并组建了“沂蒙红”青年宣讲队,让沂蒙精神在沂蒙大地上处处开花,结出硕果。
河东党性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党员干部培训班次1500余场,班次密集的时候一天达到三四十场,六七个讲解员轮流转场讲解,如此大强度的接待,教员讲得疲惫,学员听得无趣,怎么改变这一情况呢?她和团队从零突破,先是开发了马扎教学,又加入了红歌互动,收获一波好评之后,她又开始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学效应。
在一次接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班次后,朱虹跟领导班子汇报商议决定,把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泥哨”作为“奖品”犒劳给教员们,并增加到教学讲解中。一开始也有教员表示不理解,每天的接待已经很疲惫了,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练习泥哨,是不是有些“顾此失彼”?但大家很快就调整了心态,也就是在这一次,教员们跟专业的老师学习演奏泥哨,并熟练地运用到展馆教学中,自身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再次创新了教学形式。如今纪念馆里时常传出泥哨版的《沂蒙山小调》,让外地来访的学员游客不仅听得到沂蒙故事,更能赏得到传统乐器。“红色展馆教员向来访学员吹奏沂蒙泥哨,这本身就是对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非遗传承人张宗沛老师说。
之后,河东基地的教员如同开了挂一样,打快板、演小剧、编教材、排小戏,她们自己也常常打趣地说道“能唱会演讲得好,基地教员不好干”。可事实证明,队伍里的每个人在一波波的“内卷”中逐步变成了“多面手”,“沂蒙红”宣讲队被评为“山东省创新突击队”“临沂市青春担当好团队”“临沂市三八红旗集体”。“我和大家平时交流的最多的就是业务,她们的努力和刻苦让我感动,我们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团队,我很为她们自豪”朱虹动情地说。
如今在沂蒙干部学院的重要班次上,河东党性教育基地开发的红歌课堂《红色沃土上的鱼水之歌》已经是必上的一堂特色课程,朱虹就是这堂课最初的起草人。从课程的初稿打磨,到课件视频的制作,再到授课形式的选取,到如今的成功演绎,朱虹说她总也听不够,不仅因为乐曲的美妙,更因为这里面有着火红的情感。课件视频制作过程中,朱虹和拍摄团队去采访陈毅房东后代钟恩章老人,聊起老人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什么,老人沉思片刻,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耄耋老人的神情,朱虹至今都还记忆深刻,“钟大爷越唱越起劲,越唱越高兴,仿佛把我带回到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里,看到了共产党带来的希望,而我就是要把这样一种情感继承、传扬开来,这就是我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这一次的采访,朱虹和钟大爷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常常请钟大爷来纪念馆转转,讲讲故事,钟大爷也把保存了很多年的文物、报纸档案送到了纪念馆,提供了很多开发素材。
朱虹参与策划拍摄了“沂蒙红”系列微电影《海棠花红》《信》《一棵核桃树》,电影全部由临沂本地小学生出演。为保证微电影的拍摄效果,朱虹随同导演组一起到学校海选演员,从校方的重视、老师的支持和同学们的热情中,朱虹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的意义和责任。拍摄的过程中,小演员们不怕脏、不怕累、不畏严寒,一遍遍摸索着表演、调整情绪,在临近期终考的关键时期,没有家长找任何理由和借口耽误拍摄进度,最终《一棵核桃树》荣获了沂蒙文艺奖电影类三等奖。“孩子们演技稚嫩,但他们用心用情演绎的沂蒙故事,那种传承的力量最能撼动人心”朱虹在颁奖仪式上说。
后期她们在三部微电影的基础之上,打造了微电影课堂,截至目前已有近10万人次观看。微电影开创了红色革命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除此之外,她与山工艺、漫画协会合作,开发青少年红色读本《新四军在沂蒙》系列漫画丛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漫画演绎了《崔家铁匠铺》《河湾有个“开刀房”》《军民同心抗洪水》等多个河东本土红色故事,补齐了学前段儿童红色教育短板。
她带领团队牢记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深切嘱托,聚焦青少年红色教育,基于展馆教学、微电影放映、剧本推理、沉浸体验、红歌教学等活动,实施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发完善了一套红色研学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河东路径”。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发扬,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将始终对党、对人民、对党性教育事业饱含感情和责任,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讲好红色故事,精益求精地做好每项工作,尽心竭力把沂蒙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朱虹说。
在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教学培训业务负责人朱虹,正带领基地教员们编排红色主题舞台情景剧《识字班》。近两年来,河东党性教育基地巧妙地将更多的艺术形式融入传统展馆教学,增加了快板教学、马扎小结、红歌鉴赏、陶笛体验、情景剧展演等环节,吸引大量学员游客的驻足,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2021年接待的班次和学员数量居全市基地首位。
2014年,朱虹来到河东基地工作,说来在党性教育基地这个行业也称得上是个“老人”了,可她常说,要学的太多,“常学常新”这个词最适合红色宣讲员了。在面临红色教育形式单一和队伍薄弱的问题时,她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困境中找出路、在困难中找办法,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并组建了“沂蒙红”青年宣讲队,让沂蒙精神在沂蒙大地上处处开花,结出硕果。
河东党性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党员干部培训班次1500余场,班次密集的时候一天达到三四十场,六七个讲解员轮流转场讲解,如此大强度的接待,教员讲得疲惫,学员听得无趣,怎么改变这一情况呢?她和团队从零突破,先是开发了马扎教学,又加入了红歌互动,收获一波好评之后,她又开始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学效应。
在一次接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班次后,朱虹跟领导班子汇报商议决定,把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泥哨”作为“奖品”犒劳给教员们,并增加到教学讲解中。一开始也有教员表示不理解,每天的接待已经很疲惫了,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练习泥哨,是不是有些“顾此失彼”?但大家很快就调整了心态,也就是在这一次,教员们跟专业的老师学习演奏泥哨,并熟练地运用到展馆教学中,自身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再次创新了教学形式。如今纪念馆里时常传出泥哨版的《沂蒙山小调》,让外地来访的学员游客不仅听得到沂蒙故事,更能赏得到传统乐器。“红色展馆教员向来访学员吹奏沂蒙泥哨,这本身就是对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非遗传承人张宗沛老师说。
之后,河东基地的教员如同开了挂一样,打快板、演小剧、编教材、排小戏,她们自己也常常打趣地说道“能唱会演讲得好,基地教员不好干”。可事实证明,队伍里的每个人在一波波的“内卷”中逐步变成了“多面手”,“沂蒙红”宣讲队被评为“山东省创新突击队”“临沂市青春担当好团队”“临沂市三八红旗集体”。“我和大家平时交流的最多的就是业务,她们的努力和刻苦让我感动,我们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团队,我很为她们自豪”朱虹动情地说。
如今在沂蒙干部学院的重要班次上,河东党性教育基地开发的红歌课堂《红色沃土上的鱼水之歌》已经是必上的一堂特色课程,朱虹就是这堂课最初的起草人。从课程的初稿打磨,到课件视频的制作,再到授课形式的选取,到如今的成功演绎,朱虹说她总也听不够,不仅因为乐曲的美妙,更因为这里面有着火红的情感。课件视频制作过程中,朱虹和拍摄团队去采访陈毅房东后代钟恩章老人,聊起老人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什么,老人沉思片刻,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耄耋老人的神情,朱虹至今都还记忆深刻,“钟大爷越唱越起劲,越唱越高兴,仿佛把我带回到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里,看到了共产党带来的希望,而我就是要把这样一种情感继承、传扬开来,这就是我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这一次的采访,朱虹和钟大爷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常常请钟大爷来纪念馆转转,讲讲故事,钟大爷也把保存了很多年的文物、报纸档案送到了纪念馆,提供了很多开发素材。
朱虹参与策划拍摄了“沂蒙红”系列微电影《海棠花红》《信》《一棵核桃树》,电影全部由临沂本地小学生出演。为保证微电影的拍摄效果,朱虹随同导演组一起到学校海选演员,从校方的重视、老师的支持和同学们的热情中,朱虹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的意义和责任。拍摄的过程中,小演员们不怕脏、不怕累、不畏严寒,一遍遍摸索着表演、调整情绪,在临近期终考的关键时期,没有家长找任何理由和借口耽误拍摄进度,最终《一棵核桃树》荣获了沂蒙文艺奖电影类三等奖。“孩子们演技稚嫩,但他们用心用情演绎的沂蒙故事,那种传承的力量最能撼动人心”朱虹在颁奖仪式上说。
后期她们在三部微电影的基础之上,打造了微电影课堂,截至目前已有近10万人次观看。微电影开创了红色革命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除此之外,她与山工艺、漫画协会合作,开发青少年红色读本《新四军在沂蒙》系列漫画丛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漫画演绎了《崔家铁匠铺》《河湾有个“开刀房”》《军民同心抗洪水》等多个河东本土红色故事,补齐了学前段儿童红色教育短板。
她带领团队牢记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深切嘱托,聚焦青少年红色教育,基于展馆教学、微电影放映、剧本推理、沉浸体验、红歌教学等活动,实施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发完善了一套红色研学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河东路径”。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发扬,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将始终对党、对人民、对党性教育事业饱含感情和责任,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讲好红色故事,精益求精地做好每项工作,尽心竭力把沂蒙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朱虹说。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