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风采】扎根于乡土的赤子
范文:
背着相机的汤水根,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丝毫看不出已年过六旬。江水清是他的笔名,三个字都和“水”有着不解之缘,“水利万物而不争”“亦柔亦刚,扬清激浊”,这与他的气质和作品都十分契合。
交谈间,他谈笑自若,娓娓道来,让人觉得十分轻松。这是一位心里贮满阳光并时刻释放的作家,这是一名对人生与世界充满热爱的老兵。
汤水根出生于临平区东湖街道乾元社区(村),1976年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83355部队,是一名通信兵,他曾在有线通信技术比武中打破部队记录,第二年就到团部通信集训队担任有线兵教练,成绩优异,先后荣获连、营、团嘉奖和通信兵技术能手称号。
军旅生涯中,汤水根最大的爱好就是写日记,笔墨间记录了每一天的体会与感悟,与此同时,文学启蒙也悄然“萌芽”,他开始负责连队的通讯报道工作,写部队好人好事、在军事领域中取得的成绩等通讯消息,创作一些文艺晚会需要的诗朗诵、三句半、山东快书等文艺作品。
在部队的几年里,汤水根有一篇通讯报道被《人民前线报》采用,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对文学写作的兴趣愈加浓厚。1981年1月,汤水根退伍返乡,先后担任大队民兵连长、小林公社文化站长,同时被选举为公社团委副书记,身处基层文化战线,他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满怀着对文学对文化工作的热爱,奋勇向前。
1982年,汤水根创办了全县首本自己刻印,自己油印的乡镇刊物《晓林》,撤社建乡后又创办了油印内刊《龙泉》。在担任乾元乡文化站长期间,他积极培养创作骨干,创办全县第一家文化企业。办厂之初,面对无经费、无设施、无门路的重重困难,老兵汤水根没有退缩,他接过了这光荣而艰巨的重任,用军人的顽强意志和强大执行力托起了群众的渴望,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经验就现学,工厂建成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为文化站创造了活动经费。1986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报道了汤水根创办文艺工厂,以文补文的事迹。
有了文化企业创造的活动经费,汤水根建造厂房,联营创办乾元麻绳厂,策划、组织承办乾元乡农民文化体育运动会……他热爱文化工作,注入心血,坚守操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2001年汤水根在临平街道担任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当时因为是新设立的街道,辖区文艺骨干几乎为零,汤水根及时组织起五支文艺骨干队伍,而这五支队伍在经过反复的培训、演练后成了全区最好的五支业余文艺团队,全都获得过省级金奖及以上荣誉,其中,滚灯秧歌队先后应邀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第五届中国农民运动会专场表演、中国第五届兰花节踩街表演等。
2006年,由汤水根创办并主编的《临平山》杂志在浙江省年终综合评比中获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汤水根非常注重自身修养,潜心文学创作,更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临平山》自创办以来,为临平区的文学骨干提供了文学创作园地和发表平台。
2016年汤水根正式退休,但他仍然保持退役军人的优良传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地方创作通讯报道,拍摄电视新闻,宣传各项工作成绩,并为街道创办执编内刊《南苑》。2021年,创办才五年的《南苑》在浙江省群文内刊评比中荣获得金奖。三十余载,一路辛苦一路歌,汤水根在基层文化阵地上默默耕耘,在他热爱的领域无怨无悔地坚守着。
“其实,真正创作文学作品,并且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还是从军旅作品开始的。”汤水根在《余杭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他在部队担任军事教练的故事,当时《钱江晚报》、《杭州日报》等报纸都对该文章进行了转刊。从那以后,汤水根就开始写一些如《第一次会操》《军事教练》《第一次紧急集合》《小小理发箱》《军民联欢会》《双抢》《打靶归来》《一次特殊的送兵任务》《叶子》等军旅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叶子》在中国“文华杯”短篇小说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散文《难忘的军事演习》在中国“军旅”散文大赛中获得全国最佳散文奖。
除了军旅文学作品,汤水根还为收集整理临平区的非遗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10年以来,他先后创作并自费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阿拉都是临平人》《我们余杭人》,为两个村创作了文史集《难忘上环桥》、《乾元纪事》,同时自费创作出版了民间传说故事集《村落遗韵》、《村落拾遗》等5本非遗书籍,时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的罗杨亲自为他创作的《村落遗韵》续集题写书名、作序,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学承载地方的时代记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军营中的文学萌芽到现在,40余年来,汤水根笔耕不歇,胸中的军旅情,脚下的乡土味,给了他多样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也是他的心中热爱。
老兵汤水根,一个扎根于乡土的赤子,他永葆军人初心,将热爱浇筑于地方基层文化工作,更将热爱浇灌于基于生活的不懈创作!
背着相机的汤水根,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丝毫看不出已年过六旬。江水清是他的笔名,三个字都和“水”有着不解之缘,“水利万物而不争”“亦柔亦刚,扬清激浊”,这与他的气质和作品都十分契合。
交谈间,他谈笑自若,娓娓道来,让人觉得十分轻松。这是一位心里贮满阳光并时刻释放的作家,这是一名对人生与世界充满热爱的老兵。
从通信兵到通讯员,对文学的热爱逐渐深刻
军旅生涯中,汤水根最大的爱好就是写日记,笔墨间记录了每一天的体会与感悟,与此同时,文学启蒙也悄然“萌芽”,他开始负责连队的通讯报道工作,写部队好人好事、在军事领域中取得的成绩等通讯消息,创作一些文艺晚会需要的诗朗诵、三句半、山东快书等文艺作品。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三十余载坚守文化战线
2001年汤水根在临平街道担任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当时因为是新设立的街道,辖区文艺骨干几乎为零,汤水根及时组织起五支文艺骨干队伍,而这五支队伍在经过反复的培训、演练后成了全区最好的五支业余文艺团队,全都获得过省级金奖及以上荣誉,其中,滚灯秧歌队先后应邀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第五届中国农民运动会专场表演、中国第五届兰花节踩街表演等。
2006年,由汤水根创办并主编的《临平山》杂志在浙江省年终综合评比中获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汤水根非常注重自身修养,潜心文学创作,更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临平山》自创办以来,为临平区的文学骨干提供了文学创作园地和发表平台。
2016年汤水根正式退休,但他仍然保持退役军人的优良传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地方创作通讯报道,拍摄电视新闻,宣传各项工作成绩,并为街道创办执编内刊《南苑》。2021年,创办才五年的《南苑》在浙江省群文内刊评比中荣获得金奖。三十余载,一路辛苦一路歌,汤水根在基层文化阵地上默默耕耘,在他热爱的领域无怨无悔地坚守着。
笔耕不辍潜心创作,执笔写尽军旅情乡村味
除了军旅文学作品,汤水根还为收集整理临平区的非遗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10年以来,他先后创作并自费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阿拉都是临平人》《我们余杭人》,为两个村创作了文史集《难忘上环桥》、《乾元纪事》,同时自费创作出版了民间传说故事集《村落遗韵》、《村落拾遗》等5本非遗书籍,时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的罗杨亲自为他创作的《村落遗韵》续集题写书名、作序,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学承载地方的时代记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老兵汤水根,一个扎根于乡土的赤子,他永葆军人初心,将热爱浇筑于地方基层文化工作,更将热爱浇灌于基于生活的不懈创作!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