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融合提升途径分析
我国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在多种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建设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这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新课改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理念进步的标志。然而我国课程思政概念提出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许多高校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妙高文案为您准备了相关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水平提高有所帮助。妙高文案提供专业原创文章写作服务,为客户朋友量身定制各类文章,以笔为犁,耕耘心灵,助您收获精彩人生。
范文:
当前一些高校开展英语教学时,英语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没有准确的理解,更多的是在英语教学中生硬地插入一些课程思政理论,难以获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也难以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有机结合课程思政以及英语教学,对素质较高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进行培养。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针对高校新时代思政工作开展提出新要求,需要高校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开展思政教学,将每一学科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其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以此达成协同效应,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教学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其需要肩负起的历史使命。高校英语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跨度大、覆盖广以及学时长等,大学生学习英语课程后能够了解国外思想文化,并且受到外来思潮以及文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英语课程承担者着重大的思政教育责任。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主动承担思政教育这一责任,不仅要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也应落实思政教育,在高校英语课堂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加强思政功能,和“思政课程”构成协同效应,以此获得良好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在不同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工作是其重点,挖掘各科目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使高校各科目教学有效衔接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构建全新教育育人理念。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在该理念影响下,应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将学科德育作为核心的工作理念,基于此实现教育体制改革,重新设置德育课程,构建思政教学工作体系。在各高校教育改革中,将思政有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探索思政课程如何转变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教学的渠道,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由此挖掘各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提升高专业课程所具备的思政功能,构成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理念,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热点和未来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取向和整体情操会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高校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教育中应注重德育教育工作开展[2]。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只是进行单纯的思政教学或英语教学,然而在教学改革背景下,需要高校担负立德树人这一任务,进而应使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课程思政”内涵比较丰富,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该理念,可以充分挖掘出英语中蕴含的德育精神。除此之外,高校英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大学生将自身认识社会与世界的能力提升,不断完善自我认识,提升自身分析判断能力。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思想,能够改善西方文化向我国单向输入的情况,学生也能够进一步认知母语文化,这能够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并且可以完善学生情感体系,提升其道德高度。
(一)可转变英语教学模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般教师会使用单一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思政教学元素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未对思政内涵进行挖掘,无法保证教育指导效果[3]。新时期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利于教师对英语教学中存在思政教育因素进行挖掘,通过合理措施来增强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知,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效结合,可培养学生思想素质。
(二)可承担时代使命
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应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以此来承担时代使命,教学中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传达精神,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英语教学时,在其中融入思政内容,使英语教学与思想文化不断交融交融,对目前英语教学情况进行改善,使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更多知识。另外,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论以及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还可以使其具备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師不具备良好的融合意识
现阶段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和应用基本知识,没有认识到英语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或者是一些教师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采用的方法不合理,难以使学生接受和吸收。教师在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时应给予正确引导,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接触新事物,充实自身的思政知识,提升思政素养,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制定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内容。
(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状态与高中阶段相比存在较大不同,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在大阶梯教室教学时会有一两百名学生一起上课,教师很难对每位学生加以照顾,掌握学生学习状况,难以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也会因为学生人数太多不能够单独管理,可发挥的约束作用较小。另外,很多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荒废大学时光。因此,教师更应该做好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工作,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和增强自身道德素养与品质有准确的认识。
(三)学校教资与师资不充足
只有师资充足,教师知识储备量大,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时,需要了解相关内容,这有利于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帮助。目前大学逐渐扩招,新入学人数增加,挑战着学校的学生容纳量,这会使高校教师的教学课程增加,压缩教师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的时间。这就需要学校抽出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扩招专业教师,减小其教学压力,为其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供一定时间和空间。
(一)提升高校英语教师思政意识
为增强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功能,需要提升高校英语教师思政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政意识,教师可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提升自身思政理论水平,对自身肩负的教育使命有所认识,并且主动研究思政教育方法论,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形成爱国情怀,使高校英语教师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落实“課程思政”。教师应做到教书育人时坚定政治立场,并且遵守政治规矩,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增强自身的政治鉴别力以及敏锐性,实际教学中需保持政治定力,树立鲜明的讲政治旗帜,宣传党的理论、方针、路线与政策。
(二)丰富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中没有较多的思政元素和良好思政功能,主要是因为英语教材中没有蕴含较多“思政内容”,教学大纲对于中国文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没有做出较高要求,使得英语教材中常常忽视编入中国元素。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材使重要的客体材料,能够知道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通常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效果会受到教材中内容以及知识比重排列的影响。为了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功能,应该优化教学大纲、合理编写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在英语教材中积极融入思政理念以及要素,以此来突出中国元素,对思政教育起到引领作用,其中应包括的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为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提供素材支持。防止学生只接受西方文化知识,受其思潮冲击,丧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以及认同。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文化自觉以及思辨能力,并且增强“四个自信”。
(三)提升高校英语教师思政能力
(1)高校英语教师需增强自身思政素质,保证“课程思政”顺利落实,只有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热爱教育事业,才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及其意识形态主阵地。(2)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践行“四有”的教师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传播先进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宣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体现出英语教学的专业性、思想性、理论性。(3)英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理论,探索思政教育的途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改革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课程思政”辩证法以及方法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以及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使其能够用英语来讲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并且应确保英语课程能够统一其学理性和政治性、知识性与价值性、批判性和建设性、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以此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比如,可组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并且组建科研团队,构建“课程思政”研讨机制,使英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体系、学科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转变成互补的优势,由此将其助推动力增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和思政教学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以此构成协同效应。
(四)加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制度建设
实施政策和开展工作都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课程思政”也是这样。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各专业特点,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加强建设相关制度,主要从领导体制、配套措施、评价研判这三方面进行,全面落实顶层设计工作。首先完善构建“课程思政”的领导体制,组建“课程思政”的领导委员会,对学校、学院、教师的力量以及相应资源进行协调,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确定牵头部门、负责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等,积极改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保证全面落实细节工作,构建“课程思政”领导体制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其次,应完善构建修订教材、优化教学、建设队伍、投入经费以及应用成果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在制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大纲、选择教材资源、监督教学课堂、考核评价教学结果等环节体现出“课程思政”理念。在引进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好政治关,加强党的领导,把控好政治关口。最后,应该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在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师德师风”、教学绩效考核之中纳入“课程思政”内容,将原本注重知识的考评方式转变成注重知识以及育人效果的综合考评机制,将制度的指挥以及助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也需要完善构建督导反馈机制,落实专家听课制,对于英语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情况进行跟踪,保证相关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基于此不断改进,由此选树典型,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构成整体效应以及长效机制。
为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合“课程思政”,需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意识形态阵地,使英语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更加丰富、增强英语教师思政意识、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完善制定“课程思政”制度,构建相应的英语思政教育体系,增强英语教学的思政功能。“课程思政”属于专业课,同时也是一种课程观,目的是在高校专业教学中贯穿思政理念以及要求,不只是实现专业课思政化,也不是转变专业课为思政课。为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积极融合“课程思政”,作为教学主体和管理主体的高校和英语教师应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间的关系,不应本末倒置。需要认识到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间存在的差异,对两类课程兼容性加以探索和分析,明确其切入点,实现因材施教,确保英语课堂“专业属性”“思政功能”,构成协同效应,以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范文:
当前一些高校开展英语教学时,英语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没有准确的理解,更多的是在英语教学中生硬地插入一些课程思政理论,难以获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也难以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有机结合课程思政以及英语教学,对素质较高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进行培养。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针对高校新时代思政工作开展提出新要求,需要高校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开展思政教学,将每一学科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其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以此达成协同效应,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教学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其需要肩负起的历史使命。高校英语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跨度大、覆盖广以及学时长等,大学生学习英语课程后能够了解国外思想文化,并且受到外来思潮以及文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英语课程承担者着重大的思政教育责任。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主动承担思政教育这一责任,不仅要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也应落实思政教育,在高校英语课堂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加强思政功能,和“思政课程”构成协同效应,以此获得良好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在不同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工作是其重点,挖掘各科目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使高校各科目教学有效衔接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构建全新教育育人理念。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在该理念影响下,应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将学科德育作为核心的工作理念,基于此实现教育体制改革,重新设置德育课程,构建思政教学工作体系。在各高校教育改革中,将思政有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探索思政课程如何转变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教学的渠道,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由此挖掘各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提升高专业课程所具备的思政功能,构成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理念,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热点和未来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取向和整体情操会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高校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教育中应注重德育教育工作开展[2]。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只是进行单纯的思政教学或英语教学,然而在教学改革背景下,需要高校担负立德树人这一任务,进而应使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课程思政”内涵比较丰富,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该理念,可以充分挖掘出英语中蕴含的德育精神。除此之外,高校英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大学生将自身认识社会与世界的能力提升,不断完善自我认识,提升自身分析判断能力。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思想,能够改善西方文化向我国单向输入的情况,学生也能够进一步认知母语文化,这能够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并且可以完善学生情感体系,提升其道德高度。
(一)可转变英语教学模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般教师会使用单一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思政教学元素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未对思政内涵进行挖掘,无法保证教育指导效果[3]。新时期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利于教师对英语教学中存在思政教育因素进行挖掘,通过合理措施来增强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知,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效结合,可培养学生思想素质。
(二)可承担时代使命
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应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以此来承担时代使命,教学中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传达精神,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英语教学时,在其中融入思政内容,使英语教学与思想文化不断交融交融,对目前英语教学情况进行改善,使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更多知识。另外,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论以及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还可以使其具备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師不具备良好的融合意识
现阶段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和应用基本知识,没有认识到英语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或者是一些教师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采用的方法不合理,难以使学生接受和吸收。教师在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时应给予正确引导,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接触新事物,充实自身的思政知识,提升思政素养,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制定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内容。
(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状态与高中阶段相比存在较大不同,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在大阶梯教室教学时会有一两百名学生一起上课,教师很难对每位学生加以照顾,掌握学生学习状况,难以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也会因为学生人数太多不能够单独管理,可发挥的约束作用较小。另外,很多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荒废大学时光。因此,教师更应该做好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工作,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和增强自身道德素养与品质有准确的认识。
(三)学校教资与师资不充足
只有师资充足,教师知识储备量大,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时,需要了解相关内容,这有利于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帮助。目前大学逐渐扩招,新入学人数增加,挑战着学校的学生容纳量,这会使高校教师的教学课程增加,压缩教师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的时间。这就需要学校抽出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扩招专业教师,减小其教学压力,为其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供一定时间和空间。
(一)提升高校英语教师思政意识
为增强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功能,需要提升高校英语教师思政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政意识,教师可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提升自身思政理论水平,对自身肩负的教育使命有所认识,并且主动研究思政教育方法论,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形成爱国情怀,使高校英语教师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落实“課程思政”。教师应做到教书育人时坚定政治立场,并且遵守政治规矩,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增强自身的政治鉴别力以及敏锐性,实际教学中需保持政治定力,树立鲜明的讲政治旗帜,宣传党的理论、方针、路线与政策。
(二)丰富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中没有较多的思政元素和良好思政功能,主要是因为英语教材中没有蕴含较多“思政内容”,教学大纲对于中国文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没有做出较高要求,使得英语教材中常常忽视编入中国元素。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材使重要的客体材料,能够知道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通常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效果会受到教材中内容以及知识比重排列的影响。为了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功能,应该优化教学大纲、合理编写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在英语教材中积极融入思政理念以及要素,以此来突出中国元素,对思政教育起到引领作用,其中应包括的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为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提供素材支持。防止学生只接受西方文化知识,受其思潮冲击,丧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以及认同。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文化自觉以及思辨能力,并且增强“四个自信”。
(三)提升高校英语教师思政能力
(1)高校英语教师需增强自身思政素质,保证“课程思政”顺利落实,只有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热爱教育事业,才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及其意识形态主阵地。(2)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践行“四有”的教师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传播先进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宣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体现出英语教学的专业性、思想性、理论性。(3)英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理论,探索思政教育的途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改革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课程思政”辩证法以及方法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以及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使其能够用英语来讲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并且应确保英语课程能够统一其学理性和政治性、知识性与价值性、批判性和建设性、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以此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比如,可组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并且组建科研团队,构建“课程思政”研讨机制,使英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体系、学科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转变成互补的优势,由此将其助推动力增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和思政教学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以此构成协同效应。
(四)加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制度建设
实施政策和开展工作都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课程思政”也是这样。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各专业特点,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加强建设相关制度,主要从领导体制、配套措施、评价研判这三方面进行,全面落实顶层设计工作。首先完善构建“课程思政”的领导体制,组建“课程思政”的领导委员会,对学校、学院、教师的力量以及相应资源进行协调,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确定牵头部门、负责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等,积极改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保证全面落实细节工作,构建“课程思政”领导体制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其次,应完善构建修订教材、优化教学、建设队伍、投入经费以及应用成果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在制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大纲、选择教材资源、监督教学课堂、考核评价教学结果等环节体现出“课程思政”理念。在引进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好政治关,加强党的领导,把控好政治关口。最后,应该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在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师德师风”、教学绩效考核之中纳入“课程思政”内容,将原本注重知识的考评方式转变成注重知识以及育人效果的综合考评机制,将制度的指挥以及助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也需要完善构建督导反馈机制,落实专家听课制,对于英语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情况进行跟踪,保证相关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基于此不断改进,由此选树典型,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构成整体效应以及长效机制。
为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合“课程思政”,需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意识形态阵地,使英语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更加丰富、增强英语教师思政意识、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完善制定“课程思政”制度,构建相应的英语思政教育体系,增强英语教学的思政功能。“课程思政”属于专业课,同时也是一种课程观,目的是在高校专业教学中贯穿思政理念以及要求,不只是实现专业课思政化,也不是转变专业课为思政课。为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积极融合“课程思政”,作为教学主体和管理主体的高校和英语教师应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间的关系,不应本末倒置。需要认识到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间存在的差异,对两类课程兼容性加以探索和分析,明确其切入点,实现因材施教,确保英语课堂“专业属性”“思政功能”,构成协同效应,以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