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传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研究报告
红色文化相关的教育、历史、军事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旅游资源,巴蜀文化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巴蜀地区的无价宝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站为您准备了旅游研究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妙高文案提供原创文章代写专业服务,量身定制各类文章,以笔为犁,耕耘心灵,助您收获精彩人生。
范文: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巨大、特色鲜明,是巴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国的红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的传播力,能激活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巴蜀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全面提升巴蜀两地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意义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广泛性、群众性的鲜明特征,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主要是指诞生于该地域空间内的革命旧址、纪念馆、英雄故居、抗震救灾遗址等实体性文化资源以及长征精神、红岩精神、三线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精神性文化资源。传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具有以下五方面的价值。
(一)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引领
红色文化是在对英雄人物、先进群体、伟大精神的纪念和弘扬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贯穿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全过程,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当代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表现出来的伦理规范、道德规范和政治规范,彰显了先进性,满足了社会普遍认知的期待;其所蕴含的牺牲精神、斗争精神和民主精神,能够为当下社会发挥意识形态引领作用。”[2]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引领的政治价值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维护政治稳定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诞生了执政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所追求的目标和体现的价值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内蕴着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理念和宗旨。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必须拥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这种政治上的支持和拥护就是意识形态认同。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先进性、群众性等特性使其成为了培养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要想使自己的执政文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获得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
(二)社会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党的红色文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伟力的应然诉求。”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根同质。从产生的维度看,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奋斗历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两者都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伟大奋斗历程。从地位作用来看,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巴蜀红色文化旅游走廊的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战文化、陪都文化、三线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内涵丰富、力量笃厚,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集体意识、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历史资源,对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具有积极作用。
(三)文化价值: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
巴蜀文化深厚丰富,个性独特鲜明,是中华文明的优秀组成部分。巴蜀大地优美奇绝的自然风光、闲适安逸的都市生活、麻辣鲜香的珍馐美食吸引了国际国内大量游客观光驻足,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新媒体时代,重庆被打造成为著名的“网红城市”,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天府之国”成都对游客的吸引力更是长盛不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其他一些景点如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等均保持着旺盛的吸引力。相比于这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对巴蜀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尤其是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了解相对较少。实际上,除却美食、美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拥有数量庞大的伟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抗战遗址以及丰富的红色精神资源,挖掘并传播巴蜀文化走廊的红色文化能进一步释放巴蜀文化的生命活力,激发巴蜀文化的内在潜力,扩大巴蜀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四)时代价值:推动“四史”学习教育
红色文化能为当代中国党员干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提供重要教材。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全社会如火如荼地开展。人民日报连续发表6篇评论员文章,从“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六个方面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四史”教育离不开回顾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离不开对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传承。将红色文化融入“四史”学习教育,是创新“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四史”学习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物件进行宣传和推广,能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感受伟大的精神力量,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
(五)经济价值: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政治工程,也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项富民工程。文旅融合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推动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有力抓手。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结果,川渝两地人口达1.15亿,消费市场巨大,消费需求旺盛。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进一步明晰了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为未来成渝两地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此背景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发展就要推动两地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通过推动两地旅游资源开发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两地消费提质扩容,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挑战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面临着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散、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深、传播能力有待加强的三方面的挑战。
(一)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散
首先,从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渝中区、南岸区,四川省巴中市、达州市、广元市、南充市以及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等地,呈现出小部分相对集中,大部分分散的分布特征。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四川红军长征红色旅游资源,以及“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旅游资源等相对集中;其余的红色文化资源则较为分散,零星散落在各县或者市,分布星罗棋布。其次,从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来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陈列馆、伟人故居、烈士陵园、抗战遗址、地震遗址公园等。分布的广散以及類型的多样为系统整合、协同发展带来了巨大难度。
(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有待深挖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来自邻近省份的竞争压力。与四川、重庆相邻的贵州、湖北、湖南、陕西等省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均是“红色大省”,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就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挑战。就目前而言,巴蜀文化旅游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于红色文化精神需联系实际进一步提炼和挖掘,尤其要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内涵,凸显红色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命力。
(三)传播能力有待加强
当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以实体展馆展示为主要传播方式。一方面,要肯定展馆展示快捷、直观、受众广的优势,但是也应看到,展馆展示由于缺乏游客与展陈内容的深入体验,容易给游客带来走马观花的感觉,造成游客对展示内容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把握不精准不全面,“展馆展示、场域效果、解说员讲解都只能对受众形成短时间记忆效果,受众不通过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体验式理解,很有有效内化。”与此同时,受限于各方面因素,巴蜀地区的国际传播能力较弱,开放水平较东部沿海地区较低,造成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推广力度不足,国际晓誉度不高。
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做好顶层设计,统筹两地资源,通过挖掘特色内容,培育文化品牌,丰富文化传播形式,推动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明确传播的目标定位
“自古以来,川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人缘相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首先需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建立健全两地联动机制。
一是以实现红色文化精神的社会传承为导向。要聚焦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推动红色文化的时代化发展。
二是以实现红色文化精神的社会教育功能为目标。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要通过红色文化传播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以着重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为要义。整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突出巴蜀红色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地域性特征,打造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与众不同的一面。
四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追求。要合力培育巴蜀红色文化品牌,协同打造巴蜀红色文化产业,以高质量的文旅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深化传播的时代价值
一是细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类型。系统梳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的种类、分布情况、传播现状、接受效果等,并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收集传播效果并进行科学分析,推动传播的可达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的红岩精神、三线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蕴含着深厚的意识形态引领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对“5.12”汶川地震中的抗震救灾精神的概括,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其与当下“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脉相承性,这两种精神都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传播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深入挖掘这些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尤其要与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命题结合起来,发挥精神的号召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丰富传播的方式手段
一是增加传播维度。突破以往以“看”“听”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范式,增加沉浸式体验,比如,加快引入智能技术,利用VR技术使游客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强化体验效果,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是探索“融媒体+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渠道,搭建以主流媒体为主导、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共同构建的矩阵式大众传播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网络传播平台,以短视频、H5、图文结合等形式,围绕一个核心多形态延伸、多方位展示,多维度覆盖,多形式交融,立体式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
三是丰富传播载体。要立足地方、挖掘特色,推动红色文化与研学游、康养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相结合,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四是加强国际传播。“红色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引领红色文化超越民族属性。”针对川渝地区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的现实短板,要加强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搭建良好的传播平台,加强设置议题,向外主动推介巴蜀文化走廊的红色文化。
范文: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巨大、特色鲜明,是巴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国的红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的传播力,能激活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巴蜀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全面提升巴蜀两地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意义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广泛性、群众性的鲜明特征,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主要是指诞生于该地域空间内的革命旧址、纪念馆、英雄故居、抗震救灾遗址等实体性文化资源以及长征精神、红岩精神、三线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精神性文化资源。传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具有以下五方面的价值。
(一)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引领
红色文化是在对英雄人物、先进群体、伟大精神的纪念和弘扬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贯穿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全过程,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当代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表现出来的伦理规范、道德规范和政治规范,彰显了先进性,满足了社会普遍认知的期待;其所蕴含的牺牲精神、斗争精神和民主精神,能够为当下社会发挥意识形态引领作用。”[2]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引领的政治价值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维护政治稳定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诞生了执政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所追求的目标和体现的价值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内蕴着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理念和宗旨。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必须拥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这种政治上的支持和拥护就是意识形态认同。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先进性、群众性等特性使其成为了培养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要想使自己的执政文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获得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
(二)社会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党的红色文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伟力的应然诉求。”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根同质。从产生的维度看,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奋斗历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两者都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伟大奋斗历程。从地位作用来看,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巴蜀红色文化旅游走廊的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战文化、陪都文化、三线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内涵丰富、力量笃厚,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集体意识、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历史资源,对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具有积极作用。
(三)文化价值: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
巴蜀文化深厚丰富,个性独特鲜明,是中华文明的优秀组成部分。巴蜀大地优美奇绝的自然风光、闲适安逸的都市生活、麻辣鲜香的珍馐美食吸引了国际国内大量游客观光驻足,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新媒体时代,重庆被打造成为著名的“网红城市”,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天府之国”成都对游客的吸引力更是长盛不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其他一些景点如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等均保持着旺盛的吸引力。相比于这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对巴蜀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尤其是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了解相对较少。实际上,除却美食、美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拥有数量庞大的伟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抗战遗址以及丰富的红色精神资源,挖掘并传播巴蜀文化走廊的红色文化能进一步释放巴蜀文化的生命活力,激发巴蜀文化的内在潜力,扩大巴蜀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四)时代价值:推动“四史”学习教育
红色文化能为当代中国党员干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提供重要教材。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全社会如火如荼地开展。人民日报连续发表6篇评论员文章,从“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六个方面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四史”教育离不开回顾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离不开对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传承。将红色文化融入“四史”学习教育,是创新“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四史”学习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物件进行宣传和推广,能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感受伟大的精神力量,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
(五)经济价值: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政治工程,也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项富民工程。文旅融合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推动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有力抓手。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结果,川渝两地人口达1.15亿,消费市场巨大,消费需求旺盛。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进一步明晰了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为未来成渝两地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此背景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发展就要推动两地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通过推动两地旅游资源开发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两地消费提质扩容,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挑战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面临着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散、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深、传播能力有待加强的三方面的挑战。
(一)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散
首先,从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渝中区、南岸区,四川省巴中市、达州市、广元市、南充市以及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等地,呈现出小部分相对集中,大部分分散的分布特征。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四川红军长征红色旅游资源,以及“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旅游资源等相对集中;其余的红色文化资源则较为分散,零星散落在各县或者市,分布星罗棋布。其次,从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来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陈列馆、伟人故居、烈士陵园、抗战遗址、地震遗址公园等。分布的广散以及類型的多样为系统整合、协同发展带来了巨大难度。
(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有待深挖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来自邻近省份的竞争压力。与四川、重庆相邻的贵州、湖北、湖南、陕西等省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均是“红色大省”,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就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挑战。就目前而言,巴蜀文化旅游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于红色文化精神需联系实际进一步提炼和挖掘,尤其要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内涵,凸显红色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命力。
(三)传播能力有待加强
当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以实体展馆展示为主要传播方式。一方面,要肯定展馆展示快捷、直观、受众广的优势,但是也应看到,展馆展示由于缺乏游客与展陈内容的深入体验,容易给游客带来走马观花的感觉,造成游客对展示内容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把握不精准不全面,“展馆展示、场域效果、解说员讲解都只能对受众形成短时间记忆效果,受众不通过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体验式理解,很有有效内化。”与此同时,受限于各方面因素,巴蜀地区的国际传播能力较弱,开放水平较东部沿海地区较低,造成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推广力度不足,国际晓誉度不高。
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做好顶层设计,统筹两地资源,通过挖掘特色内容,培育文化品牌,丰富文化传播形式,推动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明确传播的目标定位
“自古以来,川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人缘相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传播,首先需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建立健全两地联动机制。
一是以实现红色文化精神的社会传承为导向。要聚焦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推动红色文化的时代化发展。
二是以实现红色文化精神的社会教育功能为目标。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要通过红色文化传播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以着重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为要义。整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突出巴蜀红色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地域性特征,打造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与众不同的一面。
四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追求。要合力培育巴蜀红色文化品牌,协同打造巴蜀红色文化产业,以高质量的文旅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深化传播的时代价值
一是细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类型。系统梳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的种类、分布情况、传播现状、接受效果等,并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收集传播效果并进行科学分析,推动传播的可达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的红岩精神、三线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蕴含着深厚的意识形态引领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对“5.12”汶川地震中的抗震救灾精神的概括,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其与当下“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脉相承性,这两种精神都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传播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深入挖掘这些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尤其要与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命题结合起来,发挥精神的号召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丰富传播的方式手段
一是增加传播维度。突破以往以“看”“听”为主的红色文化传播范式,增加沉浸式体验,比如,加快引入智能技术,利用VR技术使游客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强化体验效果,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是探索“融媒体+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渠道,搭建以主流媒体为主导、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共同构建的矩阵式大众传播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网络传播平台,以短视频、H5、图文结合等形式,围绕一个核心多形态延伸、多方位展示,多维度覆盖,多形式交融,立体式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
三是丰富传播载体。要立足地方、挖掘特色,推动红色文化与研学游、康养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相结合,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四是加强国际传播。“红色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引领红色文化超越民族属性。”针对川渝地区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的现实短板,要加强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搭建良好的传播平台,加强设置议题,向外主动推介巴蜀文化走廊的红色文化。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