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赴山东黑龙江乡村振兴调研的发现与思考

范文:
 
理论的花朵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重要指示,全面、客观、真实了解农村基本状况,反映农村乡村振兴成果,2022年暑假,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数据调查项目,分别从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南行至临沂市临沭县和菏泽市郓城县;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北上至绥化市望奎县、齐齐哈尔市富裕县,走进农村,走近农户,“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问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以手中的笔和镜头,忠实记录民情村貌,认真做好乡村发展的调研员。
 
久不见炊烟袅袅,久不闻鸡鸣犬吠,些许陌生之余不禁感叹乡村变化发展之迅速。一路走来,各地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福祉不断完善,百业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同时,笔者也看到,各地在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依旧明显,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农村资源盘活利用效率较低,需要以崭新思维、扎实举措,在持续推进城乡融合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解决新问题、克服新挑战,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同富裕。
 
一、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受挫于人口结构失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农村脱贫,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致力于推动农业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发现,在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农村两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程受到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的牵制与约束,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比例不断上升,儿童、妇女和老人留守农村,从人口要素的总量和结构来看,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缺人、缺学龄青少年、缺专业能力过硬的年轻人、缺有知识有领导力的年轻人。
 
(一)
缺人: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山东和黑龙江两省农村人口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笔者认为,原因有四点:一,农村舞台很大,但基础较为薄弱,配套设施不足,不足以支撑创新性强的规模性创业。二,农业收入水平低。收入低一方面原因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大,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户无法精准进行要素投入,造成了农业资源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多的农民辛苦劳作一年,却面临入不敷出的风险。三,国家大力推行城乡均衡化,意味着城乡居民都可以平等的享受科技、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资源服务,但随着农村人口基数的不断减少,在农村普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成本提高,难度相对增大。四,农村与城镇生活条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年轻人为了享受更好的城镇政策和公共服务、追求更高的幸福指数而涌入城镇,年轻人进城读书或就业后,收入即使不尽如人意,返乡的意愿也不强烈。
 
(二)
缺学龄青少年:个别地方师生数量倒挂,教师比学生多
教育矛盾是人口流失的连锁反应。笔者调研黑龙江的八个村,其中六个村里的小学出现空置化,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已经荒废,个别学校的老师比学生还多,有经济能力的村将学校改为养老服务中心或者农村书屋,大部分空置。究其原因,一是父母“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了孩子可以享受到更好得教育资源,父母进城务工后,把孩子带在身边或给他们选择寄宿制学校。二是,年龄偏大教师因城市教学压力大而选择回村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造成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充裕但学生数量少,与乡村师生数量倒挂现象相反,城镇小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人满为患,教师负荷过重。
 
(三)
缺专业知识过硬的年轻人:
集体经济需要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过去,农业矛盾主要表现在种、收、管阶段,集中在生产领域;现在,农业矛盾主要表现在品种、质量和市场等方面,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不足,而是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矛盾,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去解决。
调研发现,两省农村目前普遍缺少专业知识过硬的年轻人,大部分青壮年农民依然依靠传统的农业技能生存,经营管理的能力较少,市场参与度较低。对于传统农民来说,参与小型种养殖企业管理经营可都比农业种植要复杂得多,市场竞争激烈,仅仅考虑生产过程是不够的,要学习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摆脱传统的小农意识,克服狭隘的地域观念,利用专业知识应对市场风险。
 
(四)
缺有知识有领导力的年轻人:
基层组织结构失调
农村人口缺失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力流失,同时也出现组织缺位现象。从两省调研的情况来看,村干部的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村书记的收入,财政拨款部分每个月2300元左右,相较于普通农户,没有明显的优势,吸引力不够,激励作用体现不明显,导致村干部的开拓创新力不足,村干部队伍老化严重,青壮年不愿意参与村庄治理,优秀党员流失,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后继无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领导力不够是导致乡村振兴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壁垒与障碍

自2012年以来,我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着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就调研情况来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成果不明显,仍存在农业机械化赋能增速低、农产品种类创新不足、新技术推广难、农民对保险知识知悉度低等问题。
 
(一)
农业生产机械化赋能增速低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现代化雏形基本形成。对于山东和黑龙江两个农业大省而言,农作物生产种植管理过程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耕地、播种、打药、施肥、排灌水、收获6个环节,机械化率基本为5/6,高达83%。其中,机械化覆盖环节缺失的主要为打药环节,除少部分选择购买无人机打药服务,大部分农户采取人工打药。主要原因,一是农户普遍反映无人机打药效果不好,需要人工二次打药;二是各户土地分散,其中一户不购买则无法实现片区规模化打药;三是无人机打药需要实现集中连片,面积越大成本越低,如仅有部分和少数农户选择无人机打药,则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在打药方面,机械化覆盖率依然不理想。
 
(二)
农产品种类创新力不足
 
调研发现,目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不足的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初级农产品供给侧创新力不足,不能单纯以数量来判断农业是否成功,不能以单纯的增加产量论英雄,还要考虑农产品在质量上、品质上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理应从调结构、提品质、提高附加值方面推进农作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发现,黑龙江省主要种植农作物是水稻、玉米、大豆,山东省则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然而,种植类型基本没有变化,创新力后续不足,农户收入也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销售价格和销售对象上,黑、鲁两省2021年作物销售对象基本为上门的商贩和当地粮站,销售产品仅为未经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价格偏低。以玉米为例,黑龙江销售均价为0.9元/斤,而山东玉米的销售均价为1.3元/斤,粮食作物价格变动不大,去年价格处于往年销售价格的平均水平。仅凭粮食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很难有质的变化。调研发现,虽然“撂荒地”的现象不明显,但已有部分农户表示“不如不种”。没有“撂荒”的原因:一是大部分农民年龄偏大,或有慢性病,不适合从事其他劳动;二是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其他技能,无法承担体力劳动外的工作。因此,农村老年人仍躬耕于阡陌之上,而青年人选择进城务工也就不难理解。
 
(三)
科学种植技术推广难度大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是2006年10月1日实施的一项行业标准,其概念和方法提出已经近二十年,然而其作为科学种植的一项重要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就两省调研情况来看,仍停留在试验田中。测土配方施肥好处不言而喻,简单来说,一是节约生产成本;二是保护环境,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水溶性养分等物质大量流失。测土配方施肥讲究施肥时间、施肥数量和施肥方式,除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外,基本没有农户采取科学施肥,可见小农经济依然在农村根深蒂固,与农业现代化仍有不小的距离。不禁思考,科学技术与普通农户之间的“鸿沟”将近二十年仍难跨越,是时间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呢?
笔者认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难的原因:一是,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是“测土”、“配方”,单纯依靠乡镇和村集体雇佣专业技术人员对土壤进行检测,给管理和服务部门造成的压力较大。二是经济成本增加。“测土”“配方”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施肥环节是技术人员负责还是农民负责?如果依然依靠技术人员施肥,相应增加了施肥环节相应提高了管理部门资金成本。二是,时间成本增加。若让农民按照科学配制的肥料施肥则会出现一亩地用多少肥?在多深的地方施肥?施多少肥?一系列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工业量产化肥往往不会因地而异,与“漫灌”施肥方式相比,按照当下农村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确实事倍功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任重道远。
 
(四)
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局限性亟待突破
农业保险是为了规避受灾减产导致收入降低而推出的福利性产品,如某保险公司“明白纸”上所写,农业保险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稳定农业收入,将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就两省实际购买情况看,农业保险覆盖率较高,几乎每户都购买了农业保险且选择保额较高的产品,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不断增加,这是农业保险发展最直观的成绩。
然而,农业保险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凸显其发展壁垒。从保险内容上来看,遇自然灾害后,根据受损情况和作物生长期给予补偿,对于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均有不同的标准,对于风灾、雨灾、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补偿标准也不尽相同,标准复杂,计算公式也相对繁琐。从农户对保险的了解程度看,作为购买保险的乙方,他们仅仅知道自己购买了保险和交纳的保险金额,而对于复杂的补偿标准和公式均表示不明白、不了解。不仅农户不清楚,村两委成员对于灾后本村农产品理赔总面积、受理赔农户数量、理赔标准也不了解。被保方作为消费者,对于购买的保险服务具有相应的知情权,而每次获赔时,都是保险公司专业人士对所有农户受灾情况进行一次性分析,农户基本无法得到相应的受灾情况反馈,得到的仅是补偿款,往往与支出相比差距较远。因此,很多农户均表示,保险买不买都无所谓。山东某农户在减产50%的情况下,赔偿金只占截至灾害发生时前期投入的5%,“就补偿百十块,没啥用”。
2007年至今,经过15年的发展,农业保险发展不断成熟,赔偿计算公式不断细化和完善,但需要提高的是,要为购买服务的农民讲明、讲透、讲全赔偿公式的构成。在理赔前的灾害情况统计阶段,应将全部灾情如实呈现,并告知赔偿金额的计算过程。同样,村民也应该积极学习相应保险知识,更好地监督保险公司如实赔偿,从而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维护。
 
三、集体经济薄弱与
产业结构分散的短板
山东和黑龙江两省虽然都已实现了脱贫摘帽,但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仍然停留在初始阶段,集体经济薄弱与产业结构分散的短板明显,各类资源要素的潜能尚未得到有效激发,需要大力发展创新集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到城乡互动、产业富民、农民市民化,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
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与市场“脱钩”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不难看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股份合作等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打下基础。经调研发现,黑、鲁两省均于2017年左右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成立了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但存在新型集体经济薄弱和机制尚待创新等问题,导致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合作社成员仅限于户口在本村的村民,成员股允许继承,但不允许转让,村集体内部也不允许,如果退出则由集体赎回,意味着成员股不能进行流通。二是,具有完整的经济组织架构却与经营性工作有所出入。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集体成员,采取人口入股和贡献(工龄)入股两种方式,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且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经费并没有实行分账。三是,合作社收入方式单一,主要收入方式以土地、房屋出租为主,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单一,少数运转的组织又囿于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村民的参与热情也不高,缺乏自主创新的经济合作项目。四是,山东和黑龙江两省的很多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统一登记注册部门仍是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脱钩明显。
 
(二)
农村产业结构分散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其关键在农村,但农村“小农经济”表现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主要原因体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分散,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调研发现,山东与黑龙江农村现有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满足当地初级农产品的产销环节,但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第二产业占比低,第三产业存在“按模复制”现象,产业发展格局较为分散,难以提升农村整体的竞争力。同时,缺少恰当的产业组织平台,不仅难以提升产业化水平,更不可能获取产业融合的收益,特色类农业产品和农科服务供给较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当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解决。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推广成本较低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升级的生产体系,对于提升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变革传统农业意义重大。经调研发现,黑龙江和山东省农村极少有自发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黑龙江某村登记在册专业合作社数量为3个,其中2个合作社分别投资390万元承包1300亩地经营,120万承包1000亩地经营,主要经营方向为种植中药材,带动农户收益,但最终效果较差,以赔本告终,如今已经是空壳。
 
四、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的几点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依靠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依靠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乡村和谐的历史进程。
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俨然已成为过去时,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集体经济市场活跃度、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上下功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对生产三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整合,重视吸引和培养青年人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服务,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一)
青年人才的持续输入
是乡村振兴的“永动机”着力解决人口结构失衡矛盾需要青年人才的输入与创新。依靠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致力于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运用科学知识促进农产品种类创新升级,应用专业管理和经营能力促进农产品打开市场,打破农村地区的封闭性,加强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交流,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融入整个社会经济大循环中。
1.加大支持力度,吸引青壮年返乡创业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返乡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支持与内驱力上不足。从外部支持而言,农民要致富,关键在服务”这话并不为过。我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民作业大都分散零碎,回乡创业需要以政府为引导的完整农业服务体系。在创办企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合作社将小农户联合起来,推动长期稳定务农的普通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形成连片经营,从而减少成本,提高机械化效率,扩大市场占有量。同时,农民在进入市场后,碰到许多传统农业时代没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场上农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政府应努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农民致富提供政策、环境、服务等支持,大力培养技术型市场型农民,促进农业商品化、市场化,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壮年返乡创业。
从内驱力而言,要健全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机制,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乡村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鼓励从乡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同时加强乡村本土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年轻化建设
村看村,户看户,关键是看党支部”,村一级干部是最贴近群众的基层干部。“群众想不想富,敢不敢富,会不会富”,在一定程度上要看村干部敢不敢闯、能不能闯,能不能为农民致富多下功夫、多动脑筋。通过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收入待遇水平,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和乡村振兴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村庄治理,青壮年人才有更多的活力和激情创新创造,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同时,大胆培养、起用一批“能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致富带头人,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步伐,使更多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二)
农业供给侧改革再发力农村相对成熟的产销一体化模式不仅打上“传统”与“落后”标签,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农业供给侧方面再发力。依靠成熟的系统性技术,按照科学程序制定农事作业的一系列标准,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形成农业科学技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体系,这对于提升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变革传统农业意义重大。
1.创新农产品类型
农产品创新从前端说是创新种植类型,从后端上讲是通过加工增加附加值。当下,农产品类型受经济基础、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制约,大面积普及经济效益较高作物可能性不大,只有通过选取产量高、品种好的作物种类从而优化种植作物类型。另一方面,人靠衣服,马靠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再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香也怕巷子深。农产品未加工就售卖是普通农户的现状也是制约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在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服务水平,发展自己的特色品牌,加深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从而提高产品价格,进而提高市场份额。
 
2.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在种植技术上,为不同生长期、不同种类、不同土壤类型量身“定做”最优的药、水、肥配比,既节约成本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加快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满足农业生产的人才需求,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在优耕、优施、优播等环节上提供足量的技术支持,从而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提高科技对农民致富的技术支持力。
在机械化水平上,着力解决农业机械化设备效率不高问题,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推广转化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技术人员,着力提高农民机械化使用水平,普及科学知识,既节约经济成本也节约了时间成本,将机械化、科技化转化效率最大化。
3.拓展销售新渠道
调研发现,农村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平均每户一部智能手机,同时也发现农民使用智能手机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中冲浪的消遣,而忽略了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产品流通平台交易等重要环节。
如今网络直播卖货十分普遍,也是现有最直接、最快速的一种销售方式,农产品直接通过农村物流到达消费者手中,省去了中间的环节,农户利益最大化,消费者也买到货真价实的农产品。虽然不可能每一位农民都成为网络直播带货高手,但当其中一位通过直播或网络售卖途径把自己收获的粮食卖完后,形成连锁反应,以高于市场价格购买亲戚邻居的产品,形成了规模效应,带动一定范围内的农户生活质量提高。
(三)
资源整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整合资源,促进村庄产业结构调整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其关键在于加快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进程,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化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是要素总是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要持续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活跃度,吸引更多的投资活力,突破相对封闭的村集体经济空壳的现象,根据市场主体发育情况和集体经济自身基础,选择市场主体参与较多的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借助政府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有效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探索联村发展机制,促进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弱弱互助,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团式、区块化结构升级。
(四)
持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农村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解决人口老龄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大量的老年人面临养老问题,如何保证农村基本养老迫在眉睫。加强城市与农村公共服务合作,满足进城农民和自愿留在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大扶持养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投入力度,提供集中式、互助式养老服务,建设集中性康养服务中心,分片区、分乡镇覆盖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村,满足当地养老需求,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难题,营造有温度有爱心的现代化新农村。
同时,持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关注低收入的弱势群体,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致富无门、增收无方、就业无路的农民,从品种、科技、市场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特别是要帮助那些没有稳定的务工收入的家庭,想方设法,推介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厂就业,确保这些家庭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存在智力障碍的家庭,要通过各种渠道予以持续不断的社会援助。
 
五、结语

您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满意!怎么能不满意,国家给俺们照顾得很好哩!”调研中,诸如此类的问答经常“上演”。所调研的村庄,治理均采取网格化模式,分别由不同的网格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在网格员带领下,被我们随机访问的大部分农民,对家庭收入、住房、社会治安等都表示满意,对农村下一步的发展,也都表达了热切的期望和无限的憧憬。当聆听到亲切的乡音,望向黝黑的脸庞,握住历经沧桑的双手,感到一下子拉近了与老乡的距离,走入了最真实的乡村。本来颇为疫情之下的农村发展担忧,但农民们那种发自肺腑的笑、淳朴乐观的笑、感激感恩的笑,让笔者悬着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一笔一划记下农户们的回答,连那些呆板的数字也活跃了起来,主动“开口”讲述基层村民的幸福与渴望。
 
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至关重要。农安天下安,安农安天下,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