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教师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凝练
范文:
郭元祥教授在《教师的 20 项修炼》中说:“所谓教育思想,就是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教育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二是教育思维方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不断学习,渐渐地就会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独到之见。这种独到之见形成系统,就具备了教育思想的雏形。笔者多年在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工作,通过对 10 位特级教师的深度观察,对教师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凝练有了以下思考。
郭元祥教授用了 9 个“赶快”,让教师向着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方向去努力,即赶快去读书,赶快去研究,赶快去反思,赶快去总结,赶快去提炼,赶快去合作,赶快去破除对权威的迷信,赶快去找回梦想和理想、信念和信心,赶快去成为你自己。其实,那些趋于成熟的教师,都在尝试着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梳理过程中,他们十分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实践积淀。有些教师在已有实践领域成果累累的前提下,十分关注自己并不熟知的领域:关注了教法,更关注学法;关注了本体学科,更关注边缘学科;关注了学科育人,更关注班级育人、活动育人;关注了局部,更关注整体;关注了教学,更关注教育等。比如,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滕玉英校长从物理学科的“情智教学”走向师生培养的“情智教育”,逐渐丰厚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二,继承先贤。教育思想历来都是承上启下的,所以,教师特别需要去学习和汲取这些思想。张謇先生以“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思想催生了南通近代极富特色的实业教育,其“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被认为是当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本路径的发轫。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姜汉荣校长受此启发,提出了“合教育”思想。他尝试构建融合教学新体系,从五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一是专业体系融合,二是课程融合,三是书证融通,四是产教融合,五是普职融通。
第三,博采众长。如今,国际国内教育名家辈出,教师要打开视域,广泛涉猎,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宝库。比如,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姜树华校长倡导“过言意共生的语文生活”。他接触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名家语文教学实录荟萃、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还观赏了大量的公开课,这些都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帮助。
第四,师徒相承。师父的教育思想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比如,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刘昕校长是李吉林老师的徒弟,她总结出“儿童母语审美教育”的思想。儿童母语审美教育思想的前瞻性理念正在于它的儿童情怀与儿童立场。它奠基于儿童生活,着眼于儿童的审美心理,指向于儿童生命的和谐发展。刘昕自觉地践行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关注学生言语发展的语境,致力于教育情境的优化。
第五,独创己见。除以上几点外,创造性地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也是重要一环。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张晓冰校长在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的“数字化校园”理论建构和探索,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全面数字化,助推育人模式转型式发展;大数据应用,助推教学质量跨越式提升;智慧课堂,助推课堂形态高效化转变;智慧管理,助推管理方式品质化飞跃。
教师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时,起初的观点往往并不鲜明,而要形成观点鲜明的教育思想,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实践:
第一,教学主张不断完善,形成学科教学主张系统。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汲取,努力让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变得科学全面,不断向广度、深度推进,使之更接近教育教学本质,在教材研读、课堂样态、主张风格、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主张的大团队建设等方面着力,最终完成教学主张的系统构建。比如,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徐金贵老师长期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追求“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共生融通,追求基于语境的言意共生,追求教师、学生、课程等基于教学场境的共生。他以“尊重差异、整体关联、交往对话、协同发展”的共生思想为指导,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以语文与生活共生的教学价值观、言意共生的语文学习观和教学要素共生的教学过程观观照小学语文实践,建构了小学语文共生教学系统。十大主题六十多个项目的系列“言语实践活动”微课程,让语文素养在活动中悄然生长;“结构化”的内容建构策略与“共学化”的教学实施策略,形成了共生教学的基本范式,让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得以看得见;语文项目化学习样态,整合语文课程与课堂、课内与课外,创生了一批高质量案例,形成了三十多个语文综合性学习项目化实施资源包。这些都表明,他的教学主张体系已基本建构完成。
第二,教学主张不断深化,形成普适的教学思想。江苏省南通中学陆军老师“教学即研究”的教学主张,源于哈佛大学爱莉诺·达克沃斯教授的理论。达克沃斯教授认为,搞教学就是在做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实践了一段时间以后,陆军认为,“教学即研究”既包括“教”的研究,也包括“学”的研究,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二是“研究自己的教学”。陆军的教学主张在化学教学界产生了强烈共鸣和积极影响,但他没有停止思考的步伐。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他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教学即研究”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他认为,“教学即研究”,要为教学而研究,要对教学做研究,要在教学中研究。这样,“教学即研究”的教学主张就更全面、更具体、更科学、更有实际意义,也超出了化学学科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普适性。
第三,普适的教学主张继续衍化,逐步飞跃,跳出学科的拘囿,渐成教育思想的雏形。教育思想是关于人的教育的思想,是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教育核心问题的鲜明主张。教师有了广博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就会渐渐形成有体系并能自洽的教育理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中学陈铁梅校长长期以来致力于彰显“审美人生教育”的教学主张,并在实践中不断追问。她认为,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以美育人”。孔子提出“游于艺”,王国维从审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审美能“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鲁迅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蔡元培疾呼“以美育代宗教”,朱光潜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认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明哲先贤们从艺术学、哲学、社会学的角度,肯定了“美”对于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富足、信念端正等心灵正朝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向美立心、以美育人是知性与道德的中介,是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津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立、富强、民主,都是以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为前提的。而美育是在帮助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主观性、自觉性与认识性相统一,使他们能自主地觉察自己的使命、责任和担当。美育以丰富的、直观性的艺术语言帮助学生的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感性与理性充分融合,懂得取舍动机、抉择意志,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这就是“审美人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很明显,陈铁梅对美术学科的思考已经涉及艺术教育甚至整个教育全局,已然具备了教育思想的雏形。
第四,涉足教育全域,形成比较系统的思想框架。相对而言,一位成熟的教师,应该有一套相对系统完整的话语体系。教师的教育教学阅历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宽泛,教育思想的内容就越全面。所以,教师要成为课堂的佼佼者,要成为班主任的佼佼者,要成为学校管理各领域都比较熟悉的行政工作者。同时,还要成为家长的朋友、学生的良师、社区的骨干。这样,教师对方方面面都有了切身体验,思考的领域就比较广泛,就能立足学科看教育,居于教育看学科,形成特色鲜明的思想系统。李庾南老师在这方面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她坚持做班主任六十多年,坚持一线教学六十多年,学科育人、班级育人、校园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在她的实践中得到了完美融合。所以,她的教育思想就更成体系,也更有说服力。
第五,打开教育视域,有比较宏大的教育建构。当教师有了思想框架,就要充分打开自己,与各种流派相遇,以拓宽视野,打开视域,让思想更有高度、更有厚度、更有影响力;要更多地与名人对话,包括古今中外的大家;还要尽可能涉猎其他学科的思想,如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心理学、文学等。涉猎其他学科,会让教师有不一样的想法,会让教师产生融合的思想。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融入高校的学术系统,以此来助力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善于与媒体挂钩,请资深编辑以编者的视角审视教育思想,构建更大的研究平台。
第六,及时梳理,及时总结,形成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将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教育思想也就有了比较丰厚的蕴藉。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校长许卫兵积极倡导“简约教学”,一直致力于小学数学结构化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指向整体建构的小学数学简约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等,在有影响力的杂志发表文章 300 多篇。由此,“简教深学”成了他独立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还必须在情和意上强化修炼。
“情”的修炼,是指情怀的修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居庙堂之高,廓开胸襟,勇于担当。习总书记曾说:“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真正的教育家,要有这样一种魄力和意志品质。教师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在“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筑梦人”的高度上思考和建构教育。二是处江湖之上,拓宽视野,勇于开拓。处在一个四通八达的时代,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勇于开拓自己的疆域。比如,南通地区提出了“立学课堂”的总体教学主张,教师可以将其与自己的教学主张相融合,生成新的教学范式。三是站学校中央,全面涉猎,勇于磨砺。站在学校中央,是指教师要立足自己的学科,钻研透彻,形成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要跳出学科,由学科教学而学科教育,同时涉及多个领域,做班主任,参与学校管理,让自己涉足更广的教育领域。这样,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形成的教育思想就更接地气,更有底气。四是立时代潮头,呼应发展,勇于创新。时代在发展变迁,自然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课程改革、“双减”政策落实,这些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迎接它、研究它,并有所作为,为其他人作出表率。
“意”的修炼,是指意志品质的修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志有定向。教师要有一种定力,瞄准自己的诗意远方,像于漪老师那样,像李吉林、李庾南一样,一辈子在一所学校,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做好老师。二是心有定力。教师要有定力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安静下来,抵御自己内心的躁动。每天读书要增加新的知识,每天工作要增加新的经验,保持单纯,不浮躁,专心致志做好教育事业。三是行有常态。教师要坚信“教育常识”,坚守“教育常规”,坚持“教育常模”,坚定“教育常态”,一切遵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安心心地工作。当然,教师要对变化有一种积极的预期,能够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能够在驾驭、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容对待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应对各种各样的政策,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四是思有远虑。教师要能够主动积极思考,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判断、设计、推进,并且要有长远的思考和打算。五是为有所宜。做人要有境界,做事要有品位,方方面面都能合适、得体,让人钦敬。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事做好了,学问才能做好。
郭元祥教授在《教师的 20 项修炼》中说:“所谓教育思想,就是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教育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二是教育思维方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不断学习,渐渐地就会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独到之见。这种独到之见形成系统,就具备了教育思想的雏形。笔者多年在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工作,通过对 10 位特级教师的深度观察,对教师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凝练有了以下思考。
一 梳理教育思想要重视的几个环节
第一,实践积淀。有些教师在已有实践领域成果累累的前提下,十分关注自己并不熟知的领域:关注了教法,更关注学法;关注了本体学科,更关注边缘学科;关注了学科育人,更关注班级育人、活动育人;关注了局部,更关注整体;关注了教学,更关注教育等。比如,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滕玉英校长从物理学科的“情智教学”走向师生培养的“情智教育”,逐渐丰厚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二,继承先贤。教育思想历来都是承上启下的,所以,教师特别需要去学习和汲取这些思想。张謇先生以“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思想催生了南通近代极富特色的实业教育,其“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被认为是当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本路径的发轫。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姜汉荣校长受此启发,提出了“合教育”思想。他尝试构建融合教学新体系,从五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一是专业体系融合,二是课程融合,三是书证融通,四是产教融合,五是普职融通。
第三,博采众长。如今,国际国内教育名家辈出,教师要打开视域,广泛涉猎,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宝库。比如,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姜树华校长倡导“过言意共生的语文生活”。他接触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名家语文教学实录荟萃、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还观赏了大量的公开课,这些都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帮助。
第四,师徒相承。师父的教育思想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比如,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刘昕校长是李吉林老师的徒弟,她总结出“儿童母语审美教育”的思想。儿童母语审美教育思想的前瞻性理念正在于它的儿童情怀与儿童立场。它奠基于儿童生活,着眼于儿童的审美心理,指向于儿童生命的和谐发展。刘昕自觉地践行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关注学生言语发展的语境,致力于教育情境的优化。
第五,独创己见。除以上几点外,创造性地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也是重要一环。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张晓冰校长在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的“数字化校园”理论建构和探索,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全面数字化,助推育人模式转型式发展;大数据应用,助推教学质量跨越式提升;智慧课堂,助推课堂形态高效化转变;智慧管理,助推管理方式品质化飞跃。
二 形成教育思想要遵照的基本程序
第一,教学主张不断完善,形成学科教学主张系统。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汲取,努力让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变得科学全面,不断向广度、深度推进,使之更接近教育教学本质,在教材研读、课堂样态、主张风格、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主张的大团队建设等方面着力,最终完成教学主张的系统构建。比如,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徐金贵老师长期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追求“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共生融通,追求基于语境的言意共生,追求教师、学生、课程等基于教学场境的共生。他以“尊重差异、整体关联、交往对话、协同发展”的共生思想为指导,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以语文与生活共生的教学价值观、言意共生的语文学习观和教学要素共生的教学过程观观照小学语文实践,建构了小学语文共生教学系统。十大主题六十多个项目的系列“言语实践活动”微课程,让语文素养在活动中悄然生长;“结构化”的内容建构策略与“共学化”的教学实施策略,形成了共生教学的基本范式,让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得以看得见;语文项目化学习样态,整合语文课程与课堂、课内与课外,创生了一批高质量案例,形成了三十多个语文综合性学习项目化实施资源包。这些都表明,他的教学主张体系已基本建构完成。
第二,教学主张不断深化,形成普适的教学思想。江苏省南通中学陆军老师“教学即研究”的教学主张,源于哈佛大学爱莉诺·达克沃斯教授的理论。达克沃斯教授认为,搞教学就是在做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实践了一段时间以后,陆军认为,“教学即研究”既包括“教”的研究,也包括“学”的研究,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二是“研究自己的教学”。陆军的教学主张在化学教学界产生了强烈共鸣和积极影响,但他没有停止思考的步伐。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他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教学即研究”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他认为,“教学即研究”,要为教学而研究,要对教学做研究,要在教学中研究。这样,“教学即研究”的教学主张就更全面、更具体、更科学、更有实际意义,也超出了化学学科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普适性。
第三,普适的教学主张继续衍化,逐步飞跃,跳出学科的拘囿,渐成教育思想的雏形。教育思想是关于人的教育的思想,是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教育核心问题的鲜明主张。教师有了广博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就会渐渐形成有体系并能自洽的教育理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中学陈铁梅校长长期以来致力于彰显“审美人生教育”的教学主张,并在实践中不断追问。她认为,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以美育人”。孔子提出“游于艺”,王国维从审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审美能“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鲁迅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蔡元培疾呼“以美育代宗教”,朱光潜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认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明哲先贤们从艺术学、哲学、社会学的角度,肯定了“美”对于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富足、信念端正等心灵正朝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向美立心、以美育人是知性与道德的中介,是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津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立、富强、民主,都是以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为前提的。而美育是在帮助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主观性、自觉性与认识性相统一,使他们能自主地觉察自己的使命、责任和担当。美育以丰富的、直观性的艺术语言帮助学生的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感性与理性充分融合,懂得取舍动机、抉择意志,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这就是“审美人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很明显,陈铁梅对美术学科的思考已经涉及艺术教育甚至整个教育全局,已然具备了教育思想的雏形。
第四,涉足教育全域,形成比较系统的思想框架。相对而言,一位成熟的教师,应该有一套相对系统完整的话语体系。教师的教育教学阅历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宽泛,教育思想的内容就越全面。所以,教师要成为课堂的佼佼者,要成为班主任的佼佼者,要成为学校管理各领域都比较熟悉的行政工作者。同时,还要成为家长的朋友、学生的良师、社区的骨干。这样,教师对方方面面都有了切身体验,思考的领域就比较广泛,就能立足学科看教育,居于教育看学科,形成特色鲜明的思想系统。李庾南老师在这方面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她坚持做班主任六十多年,坚持一线教学六十多年,学科育人、班级育人、校园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在她的实践中得到了完美融合。所以,她的教育思想就更成体系,也更有说服力。
第五,打开教育视域,有比较宏大的教育建构。当教师有了思想框架,就要充分打开自己,与各种流派相遇,以拓宽视野,打开视域,让思想更有高度、更有厚度、更有影响力;要更多地与名人对话,包括古今中外的大家;还要尽可能涉猎其他学科的思想,如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心理学、文学等。涉猎其他学科,会让教师有不一样的想法,会让教师产生融合的思想。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融入高校的学术系统,以此来助力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善于与媒体挂钩,请资深编辑以编者的视角审视教育思想,构建更大的研究平台。
第六,及时梳理,及时总结,形成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将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教育思想也就有了比较丰厚的蕴藉。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校长许卫兵积极倡导“简约教学”,一直致力于小学数学结构化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指向整体建构的小学数学简约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等,在有影响力的杂志发表文章 300 多篇。由此,“简教深学”成了他独立的教育思想。
三 凝练教育思想要强化的“情意”修炼
“情”的修炼,是指情怀的修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居庙堂之高,廓开胸襟,勇于担当。习总书记曾说:“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真正的教育家,要有这样一种魄力和意志品质。教师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在“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筑梦人”的高度上思考和建构教育。二是处江湖之上,拓宽视野,勇于开拓。处在一个四通八达的时代,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勇于开拓自己的疆域。比如,南通地区提出了“立学课堂”的总体教学主张,教师可以将其与自己的教学主张相融合,生成新的教学范式。三是站学校中央,全面涉猎,勇于磨砺。站在学校中央,是指教师要立足自己的学科,钻研透彻,形成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要跳出学科,由学科教学而学科教育,同时涉及多个领域,做班主任,参与学校管理,让自己涉足更广的教育领域。这样,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形成的教育思想就更接地气,更有底气。四是立时代潮头,呼应发展,勇于创新。时代在发展变迁,自然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课程改革、“双减”政策落实,这些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迎接它、研究它,并有所作为,为其他人作出表率。
“意”的修炼,是指意志品质的修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志有定向。教师要有一种定力,瞄准自己的诗意远方,像于漪老师那样,像李吉林、李庾南一样,一辈子在一所学校,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做好老师。二是心有定力。教师要有定力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安静下来,抵御自己内心的躁动。每天读书要增加新的知识,每天工作要增加新的经验,保持单纯,不浮躁,专心致志做好教育事业。三是行有常态。教师要坚信“教育常识”,坚守“教育常规”,坚持“教育常模”,坚定“教育常态”,一切遵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安心心地工作。当然,教师要对变化有一种积极的预期,能够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能够在驾驭、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容对待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应对各种各样的政策,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四是思有远虑。教师要能够主动积极思考,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判断、设计、推进,并且要有长远的思考和打算。五是为有所宜。做人要有境界,做事要有品位,方方面面都能合适、得体,让人钦敬。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事做好了,学问才能做好。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