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报告怎么写?“微工厂”模式范文
范文:
近年来,XX县大力实施能人回乡兴村工程,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建立“微工厂”,有效激活“回归经济”。截至目前,XX县共有“微工厂”94家,带动就业1039人,其中脱贫户367人,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精心搭建返乡“微工厂”
早在2019年5月,XX县委便开始谋划:全县整体脱贫后,如何实现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XX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大有可为;XX县在外经商人员数量多、乡情浓,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得天独厚;XX县知名企业多,可适当向农村延伸产业链。”XX县委主要负责人盘算起XX发展的地利人和。
看清自身优势,XX县委县政府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启动“微工厂”建设,积极招商引资,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
在“微工厂”体制机制方面,XX县进行了大胆探索,明晰“微工厂”产权归属:一是由县整合涉农资金建设“微工厂”,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由县整合易迁资金投入建设,并将“微工厂”以国有资产注入县城发集团,所有权归国有,经营权归承租企业,租金收益权归村集体。由此,扶贫资金变扶贫资产,形成长效收益,既壮大国资底盘,又增强村集体实力。
为保证经营效益,“微工厂”建设亦有门槛,概括起来就是“两有两无”。“两有”即要有产业主体承租,新建厂房年租金要达到3万元以上,改建厂房年租金要达到1万元以上。其次要有就业带动,脱贫户就业人数要达到总就业人数的30%,就业人数绝对数要达到8人以上。“两无”则指企业生产无安全隐患,无污染排放。这些内容白纸黑字写入合同条款,使“微工厂”管理规范,标准过硬。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微工厂”搭建模式多样,主要分以下三种——
“从无到有”新建模式。对于无法提供厂房的村庄,县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实行帮扶筹建。如关刀镇关刀村没有集体资产,无法提供生产厂房,县里帮扶新建了一处“微工厂”。
“盘活资产”改建模式。对效益较差或急需资金的企业,可收购其厂房、土地等资产,改造成“微工厂”,返租给需要的企业。同时也可利用废弃学校、办公场所等集体资产,改造建设“帮扶车间”,租给企业使用。如塘湖镇图垅村利用闲置小学宿舍,改建成1500平方米的“微工厂”。
“政策扶持”自建模式。鼓励企业、能人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自主投资建设“帮扶车间”,对达到标准的,实行政策奖补。
召唤能人回乡创业致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得知家乡政策支持后,在乡情、亲情的感召下,一大批在外创业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为家乡发展助力。
“电子厂搬到村里后,村民劳动积极性很高,心里也很有成就感。”2018年5月,五里镇汉上村党员朱新亚得知家乡政策后,率先将电子厂搬回村里,累计发放工资30万元。
每到收获季节,在五里镇汉上村的紫薯种植基地,总能看到很多贫困户熟练地割藤、挖薯、去泥、装袋、搬运……“女同志一天可以挣80元,男同志可以挣到150元,中午还管饭。”贫困户戴银生开心地介绍道。
当前,“微工厂”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适合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一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尤其与易迁户建成利益联结机制后,易迁户每人年均分红1000元,保障期为5年,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真脱贫。
“一个月3000元,赚钱陪娃两不误。”关刀镇关刀村的贫困户刘四来享受到了实惠。过去,她一直在外奔波,8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村里蓝极星广告“微工厂”开办后,离家不到半里路,她毅然决定回来上班。
这家“微工厂”的负责人吴祚和是一名90后小伙。2017年,他回乡创办广告公司,但受条件限制,公司难以发展壮大。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关刀镇村干部主动上门宣讲政策。2020年1月,公司搬进了650平方米的“新家”,解决贫困户就业32人,人均年增收2.8万元。
塘湖镇引进在温州创业的陈运北,在新建的“微工厂”内进行电器开关加工,解决当地村民就业20人,其中贫困户9人;大坪乡农林村引进在北京创业的黎雄辉,在新建的“微工厂”内,从事砂带转换和涂附磨具异型产品加工,带动贫困户就业8人……
2019年以来,XX县整合资金2.2亿元,支持72个村建成“微工厂”94家,其中新建58家,改建9家,政策支持挂牌27家。这些“微工厂”生机勃勃,带动就业1039人,其中脱贫户367人,实现年就业增收2568万元,村集体收入142万元。
延伸链条壮大产业底盘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就有能力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造福村民。”塘湖镇龙印村党支部书记金亚平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金亚平独创村投公司——龙印村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管理1000余亩油茶、枇杷、中药材等种植产业。除已建成的一家“微工厂”外,村里今年又辟出一片闲置土地,打造小型园区主打产品深加工,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
由于“微工厂”收益归村集体所有,这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的资产、资源,还增加了固定资产,能收取一定的租金,村集体经济年均收益达2万元以上,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对企业而言,“微工厂”实行来料加班、订单生产,从生产到销售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极小,企业既可以拿到政策补贴,享受金融扶持,又能解决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众多乡村‘微工厂聚沙成塔,不断孵化成长,壮大了全县工业底盘。”XX县委主要负责人说。在XX县,“微工厂”承接上游企业产业链延伸,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XX县扶贫产业形成了全链条发展态势,发展壮大了油茶、茶葉、中药材、果蔬、光伏扶贫等8大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产业基地713个,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1271家。全县共培育特色产业示范村4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10个。
“‘微工厂犹如孵化器,为小微企业提供成长土壤。待成长到一定规模时,可以进入县工业园区。其中的少数佼佼者,可逐渐壮大成为巨无霸,甚至成为上市企业。”XX县副县长王功辉对“微工厂”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XX县大力实施能人回乡兴村工程,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建立“微工厂”,有效激活“回归经济”。截至目前,XX县共有“微工厂”94家,带动就业1039人,其中脱贫户367人,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精心搭建返乡“微工厂”
早在2019年5月,XX县委便开始谋划:全县整体脱贫后,如何实现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XX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大有可为;XX县在外经商人员数量多、乡情浓,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得天独厚;XX县知名企业多,可适当向农村延伸产业链。”XX县委主要负责人盘算起XX发展的地利人和。
看清自身优势,XX县委县政府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启动“微工厂”建设,积极招商引资,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
在“微工厂”体制机制方面,XX县进行了大胆探索,明晰“微工厂”产权归属:一是由县整合涉农资金建设“微工厂”,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由县整合易迁资金投入建设,并将“微工厂”以国有资产注入县城发集团,所有权归国有,经营权归承租企业,租金收益权归村集体。由此,扶贫资金变扶贫资产,形成长效收益,既壮大国资底盘,又增强村集体实力。
为保证经营效益,“微工厂”建设亦有门槛,概括起来就是“两有两无”。“两有”即要有产业主体承租,新建厂房年租金要达到3万元以上,改建厂房年租金要达到1万元以上。其次要有就业带动,脱贫户就业人数要达到总就业人数的30%,就业人数绝对数要达到8人以上。“两无”则指企业生产无安全隐患,无污染排放。这些内容白纸黑字写入合同条款,使“微工厂”管理规范,标准过硬。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微工厂”搭建模式多样,主要分以下三种——
“从无到有”新建模式。对于无法提供厂房的村庄,县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实行帮扶筹建。如关刀镇关刀村没有集体资产,无法提供生产厂房,县里帮扶新建了一处“微工厂”。
“盘活资产”改建模式。对效益较差或急需资金的企业,可收购其厂房、土地等资产,改造成“微工厂”,返租给需要的企业。同时也可利用废弃学校、办公场所等集体资产,改造建设“帮扶车间”,租给企业使用。如塘湖镇图垅村利用闲置小学宿舍,改建成1500平方米的“微工厂”。
“政策扶持”自建模式。鼓励企业、能人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自主投资建设“帮扶车间”,对达到标准的,实行政策奖补。
召唤能人回乡创业致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得知家乡政策支持后,在乡情、亲情的感召下,一大批在外创业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为家乡发展助力。
“电子厂搬到村里后,村民劳动积极性很高,心里也很有成就感。”2018年5月,五里镇汉上村党员朱新亚得知家乡政策后,率先将电子厂搬回村里,累计发放工资30万元。
每到收获季节,在五里镇汉上村的紫薯种植基地,总能看到很多贫困户熟练地割藤、挖薯、去泥、装袋、搬运……“女同志一天可以挣80元,男同志可以挣到150元,中午还管饭。”贫困户戴银生开心地介绍道。
当前,“微工厂”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适合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一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尤其与易迁户建成利益联结机制后,易迁户每人年均分红1000元,保障期为5年,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真脱贫。
“一个月3000元,赚钱陪娃两不误。”关刀镇关刀村的贫困户刘四来享受到了实惠。过去,她一直在外奔波,8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村里蓝极星广告“微工厂”开办后,离家不到半里路,她毅然决定回来上班。
这家“微工厂”的负责人吴祚和是一名90后小伙。2017年,他回乡创办广告公司,但受条件限制,公司难以发展壮大。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关刀镇村干部主动上门宣讲政策。2020年1月,公司搬进了650平方米的“新家”,解决贫困户就业32人,人均年增收2.8万元。
塘湖镇引进在温州创业的陈运北,在新建的“微工厂”内进行电器开关加工,解决当地村民就业20人,其中贫困户9人;大坪乡农林村引进在北京创业的黎雄辉,在新建的“微工厂”内,从事砂带转换和涂附磨具异型产品加工,带动贫困户就业8人……
2019年以来,XX县整合资金2.2亿元,支持72个村建成“微工厂”94家,其中新建58家,改建9家,政策支持挂牌27家。这些“微工厂”生机勃勃,带动就业1039人,其中脱贫户367人,实现年就业增收2568万元,村集体收入142万元。
延伸链条壮大产业底盘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就有能力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造福村民。”塘湖镇龙印村党支部书记金亚平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金亚平独创村投公司——龙印村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管理1000余亩油茶、枇杷、中药材等种植产业。除已建成的一家“微工厂”外,村里今年又辟出一片闲置土地,打造小型园区主打产品深加工,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
由于“微工厂”收益归村集体所有,这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的资产、资源,还增加了固定资产,能收取一定的租金,村集体经济年均收益达2万元以上,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对企业而言,“微工厂”实行来料加班、订单生产,从生产到销售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极小,企业既可以拿到政策补贴,享受金融扶持,又能解决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众多乡村‘微工厂聚沙成塔,不断孵化成长,壮大了全县工业底盘。”XX县委主要负责人说。在XX县,“微工厂”承接上游企业产业链延伸,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XX县扶贫产业形成了全链条发展态势,发展壮大了油茶、茶葉、中药材、果蔬、光伏扶贫等8大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产业基地713个,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1271家。全县共培育特色产业示范村4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10个。
“‘微工厂犹如孵化器,为小微企业提供成长土壤。待成长到一定规模时,可以进入县工业园区。其中的少数佼佼者,可逐渐壮大成为巨无霸,甚至成为上市企业。”XX县副县长王功辉对“微工厂”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