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发展研究
范文:
传统文化是中国绵延五千年历史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因,更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现状
高校是繁荣、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主要阵地,高校美育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传承方式,二者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强调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合力育人,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增强五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发展的必然。针对当前高校美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二者的融合发展还没有达到最好状态,还存在着需要推进的地方。
(一)美育教育观念保守。高校美育实际上是利用美的形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审美能力的教育。美育课程是高校整体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仍有部分学校视之为可有可无,或者把美育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目前高校美育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完善机制,传统文化融入的平台较少,高校中美育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对的空间和土壤。
(三)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缺失。当今大学生面对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更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对传统文化缺乏关注,有的学校多是作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
(四)高校协同推进机制欠缺。多数高校中认为思政教育、美育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在实际中没有形成之间的融合机制,校内校外融合的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发展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16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级、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高校美育的目标是通过精神上的陶冶和启发为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等综合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人的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理念。
1.坚持育人导向。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创新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和综合素养,有利于更好的教育大学生立志成才。
2.坚持特色发展。中国发展的历史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才能发扬,另外还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3.坚持改革创新。新时代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主要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概念实施创造更新,增加未发掘的,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与推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客观要求,要积极主动的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4.坚持协同联动。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传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每个民族文化既是鲜活的文化个体,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连接着深邃的文明领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原则。
1.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美育中要强化学生对于思想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独立的审美课程,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代替传统教学限制,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材施教则更加注重方式和策略,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成长。
2.寓教于乐和以美育人的原则。传统文化和美育的融合,可以提高审美感受力,实现道德层次的升华,更好的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应采取多形式、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潜移默化的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改革创新和资源转化的原则。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做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把真正的传统文化吸收到美育中,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转化,充分挖掘美育的功能,整合文化资源,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塑造精品和创新美育的原则。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可以根据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和风俗特色,打造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编撰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通过多渠道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创造全新的美育平台,为将来的美育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形式。
1.树立正确的美育创新目标。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倡导的天人合一、仁爱爱物、厚德载物等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文化包含了传统智慧文化,也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智慧。高校的美育教育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建立传承并创新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和专题,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开设全校的相关课程,尤其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或者是编撰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为大学生搭建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内化于心,增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3.创建专业美育教育工作队伍。美育教育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当前建立一支专职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集中备课教研讨论,专门负责传统文化课程的宣讲和教学工作。授课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提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融入教师自己的言行人文素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形式运用到教学中。
4.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引导。开设专题调研项目,深入开展地方文化采风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专业竞赛;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设计制作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结合兴趣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创设校园文化修养的环境。校园和学院内建设专题的网站,通过网络快捷的速度传播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策划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达到美育的目的。校园环境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教室、宣传栏、广场等布置装饰,有效宣扬传统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6.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课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方式代替乏味的说教,组织专门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和学社,开展形式各样的比赛和展演,多角度促进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健康成长,弘扬美育精神。
(四)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的评价体系是引导高校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全面梳理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将学校美育与文化、德育、智育、体育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多维度学校美育评价体系,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本地的教育资源等优势,面向全校开设特色传统文化美育的专业课、选修课、系列专题讲座,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所有课程均要纳入学分管理。
2.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开设课程就要涉及到教师数量和教学质量,高校应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任课教师占比数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应根据考核机制设有相应的标准,同时对教学质量要设定相应的标准。
3.艺术实践的评价体系。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立、艺术展演、志愿活动、社会调研、传承基地建设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都要纳入学生学分体系。能促进高校提高美育育人成效,打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高校美育环境。
4.条件保障的评价体系。条件保障的标准基本上是学校的美育工作要设立专门的学习场馆和活动场地,要有一定的专业设备和资料库,学校的政策和经费要基本上能满足全校开展美育教育发展的必要要求。
三、结语
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实质就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工作中,通过多种育人机制的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顺利推进二者融合育人机制的构建,应注重发挥二者在各自领域的优势,构建以高校美育为主体、传承传统文化为补充的融合育人模式,增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发展的针对性和可控性,促进高校美育育人效果。
传统文化是中国绵延五千年历史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因,更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现状
(一)美育教育观念保守。高校美育实际上是利用美的形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审美能力的教育。美育课程是高校整体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仍有部分学校视之为可有可无,或者把美育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目前高校美育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完善机制,传统文化融入的平台较少,高校中美育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对的空间和土壤。
(三)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缺失。当今大学生面对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更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对传统文化缺乏关注,有的学校多是作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
(四)高校协同推进机制欠缺。多数高校中认为思政教育、美育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在实际中没有形成之间的融合机制,校内校外融合的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发展的思考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理念。
1.坚持育人导向。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创新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和综合素养,有利于更好的教育大学生立志成才。
2.坚持特色发展。中国发展的历史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才能发扬,另外还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3.坚持改革创新。新时代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主要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概念实施创造更新,增加未发掘的,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与推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客观要求,要积极主动的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4.坚持协同联动。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传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每个民族文化既是鲜活的文化个体,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连接着深邃的文明领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原则。
1.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美育中要强化学生对于思想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独立的审美课程,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代替传统教学限制,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材施教则更加注重方式和策略,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成长。
2.寓教于乐和以美育人的原则。传统文化和美育的融合,可以提高审美感受力,实现道德层次的升华,更好的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应采取多形式、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潜移默化的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改革创新和资源转化的原则。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做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把真正的传统文化吸收到美育中,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转化,充分挖掘美育的功能,整合文化资源,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塑造精品和创新美育的原则。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可以根据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和风俗特色,打造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编撰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通过多渠道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创造全新的美育平台,为将来的美育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形式。
1.树立正确的美育创新目标。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倡导的天人合一、仁爱爱物、厚德载物等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文化包含了传统智慧文化,也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智慧。高校的美育教育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建立传承并创新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和专题,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开设全校的相关课程,尤其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或者是编撰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为大学生搭建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内化于心,增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3.创建专业美育教育工作队伍。美育教育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当前建立一支专职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集中备课教研讨论,专门负责传统文化课程的宣讲和教学工作。授课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提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融入教师自己的言行人文素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形式运用到教学中。
4.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引导。开设专题调研项目,深入开展地方文化采风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专业竞赛;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设计制作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结合兴趣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创设校园文化修养的环境。校园和学院内建设专题的网站,通过网络快捷的速度传播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策划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达到美育的目的。校园环境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教室、宣传栏、广场等布置装饰,有效宣扬传统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6.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课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方式代替乏味的说教,组织专门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和学社,开展形式各样的比赛和展演,多角度促进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健康成长,弘扬美育精神。
(四)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的评价体系是引导高校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全面梳理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将学校美育与文化、德育、智育、体育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多维度学校美育评价体系,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本地的教育资源等优势,面向全校开设特色传统文化美育的专业课、选修课、系列专题讲座,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所有课程均要纳入学分管理。
2.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开设课程就要涉及到教师数量和教学质量,高校应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任课教师占比数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应根据考核机制设有相应的标准,同时对教学质量要设定相应的标准。
3.艺术实践的评价体系。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立、艺术展演、志愿活动、社会调研、传承基地建设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都要纳入学生学分体系。能促进高校提高美育育人成效,打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高校美育环境。
4.条件保障的评价体系。条件保障的标准基本上是学校的美育工作要设立专门的学习场馆和活动场地,要有一定的专业设备和资料库,学校的政策和经费要基本上能满足全校开展美育教育发展的必要要求。
三、结语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