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强大的思想引导力。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价值多元化、思想求异性明显、思想独立性显著、思想自觉性与惰性矛盾提升、思想成长性不断发展”等思想特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传统载体吸引力不足、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学生被动式接受等问题。我站和大家分享一篇教育理论与实践材料,妙高文案提供专业原创文章代写报告服务,为客户朋友量身定制各类文章,以笔为犁,耕耘心灵,助您收获精彩人生。
范文: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一)注重内容上的渗透性,把抗疫精神细致入微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政治性和生活性的结合,重视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两手抓;(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角色,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呐喊人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强辅助者,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从而熔铸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根基,培养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己亥庚子之交,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了,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疫战争的伟大胜利,凝聚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伟大抗疫精神有着强大的精神力和正向的思想引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抗疫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何影响?如何利用高校这一育人主阵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熔铸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根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抗疫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共概括为二十个字: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一)生命至上与仁爱之心
在这场空前的抗击疫情防控斗争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党和国家总揽全局,在领导工作层面上施行仁政。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中央指导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大会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社会各行各业,从集体到个人,每一个单位和个体都在用自己的力量,
为抗击疫情作贡献。从快递员到志愿者、从企业家到农民工,每个人的身上都彰显着仁心与仁德的光芒。为医者,大任于前,白衣为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为祖国和人民坚守住生命健康的第一道和最后一道防线。用其所学,施其所术、宣其医理、感化同心,给所有的患者减轻思想上的包袱,让他们的机体在正邪相争中,正气昂然。
仁政仁心仁德仁术,于国于家于人之和谐发展意义非常。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先,而“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只有完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彰显为仁义之德性之内在建构,才能自然而然激发出德性主体真诚的实践仁德之道德行为。故而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所体现的中国人民的仁爱传统,应当深入融合进高校思政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成仁成义。
(二)举国同心与团结统一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多民族生息与共,辉煌文明从未中断。强大向心力在历史的风雨中淬炼而出。14亿中国人民,在风雨来袭时,心手相连,共筑营垒,坚不可破。面对疫情的汹涌,团结一致的中国人民,固若金汤,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之未来必须拥有的秉性,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优良品质。
(三)舍生忘死与顽强意志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个有顽强意志的人,是一根坚韧的苇草。无论风雨如何,他仍能慷慨前行。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人民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其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这股意志让危难时英雄遍地,让每一个抗疫的普通人,都化身勇士,在关键的时刻,用生命奔赴使命,用大爱守护众生。习近平總书记曾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股精神被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发扬,让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改初衷。当代大学生深入学习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用其武装自己,强少年之头脑,则强国之体魄。
(四)尊重科学与求真务实
在前所未知的新冠病毒面前,我国彰显的疫情防控效率被世人熟知、让世界惊叹!中国效率这主要是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求是”,原本的含义为王阳明所说的:“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竺可桢曾在《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中提出:“大学无疑应具有学术的自由精神,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在这段黄金时间里应当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五)命运与共与爱好和平
《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合”文化,“天下一家”思想贯穿民族交往的始终。疫情全球肆虐,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向世界各国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与国际疫情防控专家展开合作;承诺待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下,同舟共济、热爱和平的道义担当。《荀子·礼论》曰:“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追求和合、爱好和平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坚守和永恒的追求。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期和塑形期,世界命运共同体与爱好和平的思想种子,应当被很好地培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思政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点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呈现出当前社会应有的时代特征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生理特征,是时代与生理的综合产物:一是时代大背景,诸如相对宽松的生长环境、迅捷畅通的互联网社交、丰富多元的社会思潮;二是大学生自身所处的人类生理发展阶段如青春、活泼、日趋成熟,等等。故新时代的大学生呈现以下的思想特点:思想价值多元化、思想求异性明显、思想独立性显著、思想自觉性与惰性矛盾提升、思想成长性不断发展。
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面对发达的网络环境、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大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其成长、成熟的心理和生理原因,思想的辨别能力还较弱,对事物的热情度和专注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尤其在当下大数据时代,日益发达的网络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数据的精准推送让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牢笼之下,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根据我们的浏览记录推演出来的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容易被重复的信息、相似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思维固化、真伪难辨、缺乏专注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问题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年轻人对新颖事物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很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传统载体吸引力不足、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学生被动式接受等的问题。传统的主题班会、心得体会、观后感、征文、演讲等形式与当今的短视频、抖音、公众号推文、微博vlog等相比,吸引力明显不足。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的推广需要形式的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容的渗透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影响,主动去学习、去领会、去受益。传统的载体、单一的形式往往让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而当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选择性和独立性较强,在这种被动式的氛围和情形下,往往易产生逆反情绪,使好的内容推广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好“三个性”:即内容的渗透性、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主动学习领会抗疫精神。
(一)内容上的渗透性
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新时代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但在具体培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精神培育的政治性,要将政治的权威性与生活的人文性相融合,做到以人为本,把政治性内容寓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的成长中,密切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把中国精神细致入微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拓宽教育视野,贴近他们的实际与生活,做到政治性和生活性的结合,重视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两手抓。
1.利用课堂抓好思政引导
公共基础课不是简单的传道,不能流于形式,医学专业课更是与医术仁心密不可分。一方面针对抗疫精神挖掘抗疫故事,从小视角切入做好大文章;另一方面针对课程内容传承古代医家的人文精神,比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强调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产生极仁慈怜悯之心,发誓愿意普救众人之疾苦,对待病人无论男女长幼、身份尊卑贵贱、相貌美丑、关系远近都要一视同仁;其次不可自炫功能,诋毁同行,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从而达到医术上精益求精;最后不能考虑个人的吉凶安危,利用医术专长去谋求私利,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舍身忘己救世济人等。这些仁爱慈悲、珍爱生命、淡泊名利、团结协作、奋不顾身拯救患者的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当今的抗疫精神。教师课堂上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课堂之外要抓好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
在社会实践上,疫情防控还未真正结束,高校可以在校进行防疫相关的专业培训,假期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和防疫知识相结合,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感受基层工作的繁杂与辛苦,切实领会抗疫事迹里先进抗疫人物的奉献与牺牲、无私与伟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校应当开展有意义有深度的特色活动,为学生学习抗疫精神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例如,举办疫情防控训练营,模拟疫情笼罩之下的生活。学生在一起学习专业的疫情防控知识,积极发挥创造性解决因疫情带来的生活中的不便,一同感受那段时光里冲锋陷阵的一线工作者的艰辛,真切体会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而凝聚成的伟大抗疫精神。
(二)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要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抗疫精神。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一次感受与理解的过程,而且比他人的叙述更为深刻。参与性能够提高关注度和感兴趣的程度,并且印象深刻、影响持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角色,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呐喊人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强辅助者,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定主题定内容,具体形式让学生来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社团组织为单位,围绕抗疫精神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拟订策划。具体操作过程由学生组织承办、由学生参与校方负责审定和检验。这样的活动和内容的推广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和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及时代潮流相结合,让他们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去主动选择、主动鉴别,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抗疫精神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意义,进而将抗疫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去,继而发挥深远持久的影响力。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非常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时代特点,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出发,满足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要求,专业度与生活化相结合,做好内容上的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让伟大抗疫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大学生以深远持久的影响,做到强少年之头脑、强大国之筋骨。
范文: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一)注重内容上的渗透性,把抗疫精神细致入微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政治性和生活性的结合,重视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两手抓;(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角色,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呐喊人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强辅助者,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从而熔铸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根基,培养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己亥庚子之交,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了,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疫战争的伟大胜利,凝聚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伟大抗疫精神有着强大的精神力和正向的思想引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抗疫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何影响?如何利用高校这一育人主阵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熔铸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根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抗疫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共概括为二十个字: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一)生命至上与仁爱之心
在这场空前的抗击疫情防控斗争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党和国家总揽全局,在领导工作层面上施行仁政。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中央指导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大会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社会各行各业,从集体到个人,每一个单位和个体都在用自己的力量,
为抗击疫情作贡献。从快递员到志愿者、从企业家到农民工,每个人的身上都彰显着仁心与仁德的光芒。为医者,大任于前,白衣为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为祖国和人民坚守住生命健康的第一道和最后一道防线。用其所学,施其所术、宣其医理、感化同心,给所有的患者减轻思想上的包袱,让他们的机体在正邪相争中,正气昂然。
仁政仁心仁德仁术,于国于家于人之和谐发展意义非常。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先,而“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只有完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彰显为仁义之德性之内在建构,才能自然而然激发出德性主体真诚的实践仁德之道德行为。故而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所体现的中国人民的仁爱传统,应当深入融合进高校思政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成仁成义。
(二)举国同心与团结统一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多民族生息与共,辉煌文明从未中断。强大向心力在历史的风雨中淬炼而出。14亿中国人民,在风雨来袭时,心手相连,共筑营垒,坚不可破。面对疫情的汹涌,团结一致的中国人民,固若金汤,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之未来必须拥有的秉性,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优良品质。
(三)舍生忘死与顽强意志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个有顽强意志的人,是一根坚韧的苇草。无论风雨如何,他仍能慷慨前行。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人民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其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这股意志让危难时英雄遍地,让每一个抗疫的普通人,都化身勇士,在关键的时刻,用生命奔赴使命,用大爱守护众生。习近平總书记曾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股精神被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发扬,让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改初衷。当代大学生深入学习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用其武装自己,强少年之头脑,则强国之体魄。
(四)尊重科学与求真务实
在前所未知的新冠病毒面前,我国彰显的疫情防控效率被世人熟知、让世界惊叹!中国效率这主要是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求是”,原本的含义为王阳明所说的:“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竺可桢曾在《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中提出:“大学无疑应具有学术的自由精神,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在这段黄金时间里应当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五)命运与共与爱好和平
《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合”文化,“天下一家”思想贯穿民族交往的始终。疫情全球肆虐,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向世界各国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与国际疫情防控专家展开合作;承诺待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下,同舟共济、热爱和平的道义担当。《荀子·礼论》曰:“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追求和合、爱好和平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坚守和永恒的追求。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期和塑形期,世界命运共同体与爱好和平的思想种子,应当被很好地培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思政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点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呈现出当前社会应有的时代特征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生理特征,是时代与生理的综合产物:一是时代大背景,诸如相对宽松的生长环境、迅捷畅通的互联网社交、丰富多元的社会思潮;二是大学生自身所处的人类生理发展阶段如青春、活泼、日趋成熟,等等。故新时代的大学生呈现以下的思想特点:思想价值多元化、思想求异性明显、思想独立性显著、思想自觉性与惰性矛盾提升、思想成长性不断发展。
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面对发达的网络环境、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大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其成长、成熟的心理和生理原因,思想的辨别能力还较弱,对事物的热情度和专注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尤其在当下大数据时代,日益发达的网络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数据的精准推送让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牢笼之下,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根据我们的浏览记录推演出来的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容易被重复的信息、相似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思维固化、真伪难辨、缺乏专注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问题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年轻人对新颖事物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很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传统载体吸引力不足、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学生被动式接受等的问题。传统的主题班会、心得体会、观后感、征文、演讲等形式与当今的短视频、抖音、公众号推文、微博vlog等相比,吸引力明显不足。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的推广需要形式的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容的渗透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影响,主动去学习、去领会、去受益。传统的载体、单一的形式往往让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而当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选择性和独立性较强,在这种被动式的氛围和情形下,往往易产生逆反情绪,使好的内容推广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好“三个性”:即内容的渗透性、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主动学习领会抗疫精神。
(一)内容上的渗透性
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新时代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但在具体培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精神培育的政治性,要将政治的权威性与生活的人文性相融合,做到以人为本,把政治性内容寓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的成长中,密切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把中国精神细致入微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拓宽教育视野,贴近他们的实际与生活,做到政治性和生活性的结合,重视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两手抓。
1.利用课堂抓好思政引导
公共基础课不是简单的传道,不能流于形式,医学专业课更是与医术仁心密不可分。一方面针对抗疫精神挖掘抗疫故事,从小视角切入做好大文章;另一方面针对课程内容传承古代医家的人文精神,比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强调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产生极仁慈怜悯之心,发誓愿意普救众人之疾苦,对待病人无论男女长幼、身份尊卑贵贱、相貌美丑、关系远近都要一视同仁;其次不可自炫功能,诋毁同行,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从而达到医术上精益求精;最后不能考虑个人的吉凶安危,利用医术专长去谋求私利,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舍身忘己救世济人等。这些仁爱慈悲、珍爱生命、淡泊名利、团结协作、奋不顾身拯救患者的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当今的抗疫精神。教师课堂上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课堂之外要抓好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
在社会实践上,疫情防控还未真正结束,高校可以在校进行防疫相关的专业培训,假期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和防疫知识相结合,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感受基层工作的繁杂与辛苦,切实领会抗疫事迹里先进抗疫人物的奉献与牺牲、无私与伟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校应当开展有意义有深度的特色活动,为学生学习抗疫精神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例如,举办疫情防控训练营,模拟疫情笼罩之下的生活。学生在一起学习专业的疫情防控知识,积极发挥创造性解决因疫情带来的生活中的不便,一同感受那段时光里冲锋陷阵的一线工作者的艰辛,真切体会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而凝聚成的伟大抗疫精神。
(二)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要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抗疫精神。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一次感受与理解的过程,而且比他人的叙述更为深刻。参与性能够提高关注度和感兴趣的程度,并且印象深刻、影响持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角色,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呐喊人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强辅助者,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定主题定内容,具体形式让学生来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社团组织为单位,围绕抗疫精神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拟订策划。具体操作过程由学生组织承办、由学生参与校方负责审定和检验。这样的活动和内容的推广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和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及时代潮流相结合,让他们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去主动选择、主动鉴别,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抗疫精神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意义,进而将抗疫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去,继而发挥深远持久的影响力。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非常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时代特点,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出发,满足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要求,专业度与生活化相结合,做好内容上的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让伟大抗疫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大学生以深远持久的影响,做到强少年之头脑、强大国之筋骨。
妙高文案 专业化代写机构 一站式原创服务
为客户奋笔疾书 用文字创造价值
约稿电话/微信:18632160975
QQ:1392146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妙高文案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